秦书海说:“好,我这就通知老孔去,让他这一次实事求是。”
刚才看到首长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王一鸣的心里也忐忑不安起来。他怕农民们不知道轻重,什么话都往外面撂,把首长弄得下不来台。
现在看来不错,首长对农民们的发言没有反感,相反,还非常理解农民们的心情,于是王一鸣的心情也放松起来。
发言继续,现在农民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涨,一个一个争着说。
一个六十岁出头的农民说:“我说几句啊,各位领导,我今年六十二岁了,我现在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的两个儿子到如今还找不到对象。我大儿子今年四十岁了,二儿子三十八,在我们农村,十七八岁的姑娘就有生娃的。男人最多到二十五六岁,如果还没有结婚,就是大龄青年了。我这两个儿子,眼看着这一辈子就要打光棍了,我实在是想不明白,我的儿子论长相、经济条件,总比我当年强吧,我1961年结的婚,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那个时候,全国几乎都在闹饥荒,我们这里好些,风调雨顺,粮食虽然不多,但吃的还不发愁。那个时候,从四川、贵州等地,跑过来好多妇女,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女人多得是,我们村子里还没有找到老婆的男人,随便都可以领一个,村子里连哑巴、瘸子,都可以找一个长相好看的四川女人、贵州女人。那些女人年轻不说,还特别能干。有的找的男人都比自己大二十多岁。她们也不要求什么,只要让她们留下来,能够吃上饭,饿不死,她们就愿意跟男人过日子。”
首长笑着问:“你就是那个时候找的老婆吧?”
农民说:“我不是,我老婆是本地人,邻村的。我那个时候是二十岁刚出头的后生,俊着呢!说媒的一个接着一个。我还挑了几个呢,才决定和我老婆结的婚。”
首长笑了,说:“你当时挺有吸引力的吗?”
农民说:“那个时候农村姑娘出嫁,不讲究啥,就是小伙子长相过得去就行了,反正都是生产队,大家收入都差不多,靠工分吃饭,谁也不比谁多多少。”
首长问:“村子里像你儿子这样的情况多吗?”
农民说:“多,三十岁以上的光棍汉,我们村少说也有二十多个。”
首长问:“为什么呢?是你们这里姑娘少,男女失衡?”
农民说:“姑娘不少,我觉得在我们乡下,姑娘比男孩子还多一些呢。有的家庭为了生男孩,结果生出来一群姑娘,直到生一个男孩子出来才作罢。我们这里,一家三四个姑娘的人家,多得是。”
“既然姑娘那么多,怎么有那么多光棍汉呢?”首长不解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