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吹得军旗猎猎作响,春季正是西北多风的时候,校场上训练的士兵还未散去,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干脆直接席地而坐。
秦书刚训练完,一手把长枪递给一旁的亲兵,另一手将头盔拿在手里,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一路小跑,跑向方才就在一旁站着的秦老将军身边站定,器宇轩昂,神采飞扬:“爹,都这个时候了,我们什么时候动身去燕京啊?”
秦书没去过燕京,都是从韩师爷或者杜主簿那里听来的,听说每到节日,燕京十里长街,宝马香车,灯市如昼,怎一个繁华了得,不像这四方城,出了城门,目之所及全是草原和戈壁滩。
西北壮丽广阔,气势恢宏是不错,但是比不得书上说的那些锦绣风流之地有吸引力,因为那里有文人子弟,贤士大儒。
秦书自小在西北长大,跟着秦老将军镇守西北,除了不记事儿的时候在燕京呆过,这么多年,全是呆在这四方城的,非常想跟着去燕京看看,是以有这么一问。
秦老将军毫不顾忌当着那么多将士的面儿,一巴掌拍在秦书头上:“你这傻小子,就这么不待见我们四方城,想去燕京?”
秦氏出武将,秦老将军也是从小跟着自个儿父亲镇守在这西北的,秦家自大梁开国以来,世世代代扎根在这里,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时至今日,朝堂上若是论起打仗,无一人能出秦家左右。
今年这年刚过去没两天,百里璟突然下了一道诏书,除了对西北将士的物资抚恤,还要招秦老将军回朝,此外特意嘱咐要带上秦书。
秦恒寻思着百里璟这用意怕是有些不大好。
“我就是想去看看,转一圈儿再跟着你回来不行吗?”
说着说着,眼看着自家老爹举起了巴掌,秦书噤了声,撇撇嘴,这也太小气了。
秦老将军举起的手却只在秦书肩膀上拍了拍,叹了一口气:
“傻小子,京都那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儿,哪有我们四方城好,多自在!你就不要跟着了吧,我把调军令给你,你留下来守着。”
要是从前有这等好事,秦书早就忙不迭应了,这么些年,他也就是做个秦老将军的副手,连战役都未曾指挥过,能掌管一下调军令,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儿。
说来,秦老将军为什么不让秦书接替他自己呢?
也就一个原因,因为秦书他太温厚了,说好听了那是老实,是温厚,说白了就是迂腐,古板。
用秦老将军的原话说就是:缺心眼的,读书读傻了!
秦夫人去得早,秦书从小跟着秦老将军在军营里长起来。一帮大老爷们,还都是军纪严明的军人,秦书男子气概半点儿没少,秦老将军对这一点儿还是比较满意的。
可是后来出了点儿偏差,秦书虽然如秦老将军所希望的那样,成了个顶天立地的堂堂男儿,上阵杀敌不在话下,可是读那些圣贤书读得有些过于温厚了。
秦夫人是个大家闺秀,读书多,从小秦书就跟着秦夫人念诗读词,后来秦夫人去了,他又跟着军中的韩师爷学认字,一来二去的,竟也成了个文化人。
耿直,温厚,赤诚,待人温和有礼,日常时候广袖儒生常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燕京哪家的贵族士子,而不是这西北满口粗话骂娘的将军。
当然,满口粗话骂娘这种事情,秦老将军是万万不会的,想当然秦书更是不会。
记得有一次,秦书跟着秦老将军学习行军打仗,秦老将军讲兵法,讲到夜袭,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那时候秦书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