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众生性?”3
1 公元556年。
2 即菩提达摩,南天竺人。他游于嵩洛,居住在邺下等地,随地以禅法教人。道育、慧可两沙门对他竭诚侍奉。四五年后,达摩为他们的精诚所感,于是诲二人以“二入”、“四行”之法(二入,即理入、行入;四行,即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并以四卷《楞伽》授予慧可作为印证。达摩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在洛滨示寂,传说一百五十余岁。
3 《楞伽经》内容。
二十三 空色色空何所有(1)
菩提树与娑罗树,无花与有花,都是佛祖曾经抚摸过的树。
我,慧可,俗姓姬,虎牢人1。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儒生。曾经几时,易学深深吸引我,青灯荧荧,使得我努力钻研。后来,我顿悟出家,精研三藏内典。不惑之年,在嵩洛,我有幸得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尊礼他为师。
跟从达摩师苦学六年,我精究一乘妙旨。
民间传说,都讲我为了向达摩师学佛法,立雪中数天,且为表求学决心,自己雪中断臂,终于感动达摩。这些,都是俗家弟子以讹传讹。我的那只胳膊,有一次夜间走夜路,中途遇贼,为贼人砍断,并非我自己为了求法而自行断掉。2
我师父达摩,传我四卷《楞伽经》。通读过后,我终于悟道。人生根本之处,在于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表象。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此八字,常在我心。我深信,一切众生,皆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能达到凡圣等一的境界。
众生佛陀无别,乃我师达摩正传的心法。师父常常对我解释,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凡世间人们的沉迷,如果能够彻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舍离一切能取、所取的对立,就一定会达到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
自皇建二年3到天统五年4,这八九年间,我一直受北齐皇室供养。孝昭帝高演,本来是个不错的皇帝,毕竟业障不除,他竟然杀掉侄子高殷。仅过三旬,他就在打猎中惊兔伤肋。临死,他遗命其九弟高湛继位,并对他说:“你不要效仿我杀侄的行为,善待我儿子。”结果,业报在即,高湛有样学样,继位后不久就把孝昭帝的儿子高百年杀掉。
帝室血亲相残,北齐尤为常态。
《无量寿经》有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期而行。殃咎追命,无得从舍。”可见,业报是自作自受,不能由第二者代替,而且循环往复,无法停歇。
十二因缘5,六道轮回6,超脱之法,只能通过至善修行达到。佛国世界,因因果果。帝王之家,余殃无常。
今日僧寺有客来。北齐的赵郡王高睿,小名须拔。他自幼就非常向慕佛法,常入佛寺与我谈法论道。
高睿这个人,北齐帝室至亲,乃神武帝的亲弟高琛的儿子。高琛色欲盛壮,因奸污其兄神武帝侍妾,被杖打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当时,高睿出生三旬不到。神武帝杀弟之后,特为后悔,就把侄子高睿养于宫中,恩同诸子。高睿生母,乃魏朝的华阳公主。高睿至孝,十岁时丧母,三日水浆不入口,哀感左右。在居丧期间,高睿尽礼拜佛,持佛像长斋,形销骨立。神武帝高欢崩逝的时候,思念伯父养育之恩,高睿哭泣呕血。文宣帝高洋受禅建国,作为至亲宗室,高睿被进封爵为赵郡王。
这位王爷,身长七尺,容仪甚伟。文宣帝天保二年,他外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年仅十七岁的他,在州期间,留心庶事,纠摘奸非,劝课农桑,接礼民俊,所部大治。天保十年,高睿得加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太子太保。
孝昭帝高演临崩,高睿以宗室之重,预受顾托,奉迎武成帝高湛于邺城,以功拜尚书令,摄大宗正卿。后来,他得拜司空,摄录尚书事。武成帝末年,进拜太尉。
这位赵王高睿,宗室勋贵,久典朝政,一直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所以,当权的奸佞小人,对他非常忌惮。
怏怏之余,高睿自撰古代忠臣义士名言成书,名为《要言》。今日,他亲自把书送到佛寺,并与我讲谈佛法。
没有过多寒暄,高睿直入主题,问:
“大师,《楞伽经》中所讲的佛凡一体、染迷净悟的‘如来藏’,我思虑再三,总不得要义,可否为我宣讲之?”
“老衲非常欣慰。有王爷如此礼佛修道,追根寻源,诚为佛门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