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我是一个比较单线条的人,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常去的只是那几个区域,几家餐厅,家门口的咖啡厅,不太远的电影院。反复做的永远是那几件事情:打球健身、看看电影、出门吃个饭、回家一个人待着。关于北京,我去过的录音棚、摄影棚、媒体单位要多得多,熟悉得多。
十几岁一个人来到北京,这么些年的工夫,从不会一点家务事到有兴致也自己煲煲汤做个饭。后来给自己换了个大房子,虽然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剧组,在这个新的家也住不上几天,但还是希望回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更像家的地方作为具象的牵挂。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爸妈告别时口中的“去北京”变成了“回北京”。北京空气不怎么好,也是座偌大的堵城,可是我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里。有时候和朋友闲聊,我待在北京的时间并不多,住在哪个城市甚至国外其实都一样吧。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还是在北京好。目前这是我的中心,从这里出发,去到四面八方,又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飞机即将落地的时刻,俯瞰北京,灯火扑闪,像被装饰好的糖果盒,很有趣。
北京庞大而强悍,小时候我从未想象过会去到北京,但我来了之后就被吸纳包容,暂时离不开了。北京的家不再只是仓库,不只装着我的行李和情绪。我逐渐开始在这里生活,不再只是吃饭睡觉这样地生存着,我重新审视自己,要自己打开些,生活起来。
成都依然是不可取代的故乡,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根。我的童年、青春,最纯粹的友情、爱情、亲情和自己对自己的肯定都留在了成都。它是我的能量基地,在我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回到爸妈身边,在成都住几天,就能像充好电满血复活,然后再战。在这个城市行走,其实也找不回刚入少先队狂喜着奔跑、第一次牵起女生的手恨不得天永远不要黑路永远不要完的简单幸福,但在这里心就会踏实,你知道走几步就能回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上海,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城市,虽然我在上海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不一样。每回到上海都会觉得亲切和熟悉。这是我人生起飞的地方,每次经过某些地方的时候,脑海里依然都能回想起我在哪儿领过奖、做过活动、开过演唱会,那些欢呼、掌声和尖叫历历在目。当然,还有哪里有好吃的我也很清楚地记得。
简单的一天
没有工作的一天,我基本是这样:有球赛的话一定早早起来看球,其他时候也不会太晚起,早餐是一定要吃的。牛奶、麦片和鸡蛋是我的基本配置,既简单又有营养。面条、粥之类的也很喜欢。早餐一般都会比较清淡,除此之外我挚爱的是重口味的川菜和火锅,在我的饮食里面早晚餐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看看新闻看看书,到中午时,在家点外卖,简单的一两个菜就可以搞定一餐。午饭后,继续宅在家里,上网、看书、看电影、玩玩游戏。有时候也会约人一起喝个下午茶,聊聊天,但不会走太远。如果晚上和朋友吃饭,我一般会选择杨家火锅,在北京的应该都知道吧,我觉得他们家味道比较正宗。到点就要给父母打打电话,看看他们在干吗,聊聊天。
下午的必备功课是健身,健身我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其实我不算一个特别有恒心的人,我爸和我经纪人都说这是我目前最持久的一件事了。可能是因为我在健身上能看到成效吧。晚上什么时候睡基本也取决于有没有球赛。没比赛看的日子就看看碟,喝点小酒,红葡萄酒或者香槟,安然入睡。
我是一个足够能跟自己待着的人,寂寞和孤独不要带进身体,试着享受,和它们做朋友,很有趣。
小分裂
我在微博上的签名是“拽而不狂,拽而有礼”,这句话当时引发了些小争议,我被批评,一个偶像艺人不应该呈现这样的面貌。这是什么样的面貌呢?一个偶像艺人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在我的理解,“拽”是一种态度,我用以面对这个世界的样子。任何年代的年轻人,都会有一个去迎接世界和社会的样子,大家的面貌一定不同,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不狂”、“有礼”是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规范。我就是会很拽,我时常在内心给自己鼓掌,认为这小子真不错!但我不会因此对人没礼貌,不会狂妄自大,更不会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这样才是我,和传统概念上的偶像也许不一样,但偶像也没有都是一个模样吧。
ab型血是有些分裂的人,放在金牛座身上,就形成了既分裂又认死理的矛盾体。但我的这种分裂能够发现的人很少,我很好地隐藏了。
我的分裂,性格和外表就是。大家给我贴上的标签大多是:阳光、温暖。其实我的身体里有一个不安分的老灵魂。我听很早年的歌,像一个老年人一样独处,对新鲜事物接受得不快,思想较为固执守旧……看吧,我和你们以为的我是不一样的。我也喜欢偏摇滚以及很先锋的歌,谢霆锋的一些歌我很喜欢,他的为人态度也是我欣赏的。但是唱片公司从来都认为我是个唱慢情歌的最佳歌手。
分裂的具体感受就是身体里有两个小人,一遇到事情就打架。举个例子
,我其实有很暴躁的一面,当一件事情出现,可能还没发生,没有实际的坏结果,我就会开始急,想要发脾气。心里面一个我在暴跳如雷,一个我又心平气和地跟自己讲,没关系,别在乎。就像要去赶通告,车流多起来,还没开始堵车,我就会很着急,会很想要抱怨“又堵车,迟到怎么办,怎么不算好时间,怎么不选择更好的路线……”但我表现出来的是气定神闲,并不说什么,还会安慰下工作人员。这两个都是我,真实的我。我也有情绪,但我更清楚情绪在什么样的场合如何表达才更有效,才能不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被情绪绑架。
我属于悲观主义的人,我知道有本书叫作《悲观主义的花朵》,还没看,我想应该能从中间找到一些共鸣。我的悲观主义让我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先想到最坏的结果,我的担心顾虑比平常人要多很多,这导致我在做一件事情前一定要反反复复确认。这也不算什么坏事情吧,慎重比冲动要安全很多。
我也很固执,对自己认定的道理很难改变。进到这个行业,总有人跟我说,你要学聪明点,多交际,很多事情你要自己去张罗啊,大导演大制片人后面排队的多着呢!就因为有那么多,我本身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更不想改变自己,我不要人云亦云。在这中间我当然有摇摆过,我也反思这样无谓的坚持有必要吗?我多跨出一步,会不会让一切容易些?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分裂,我只是偶尔给固执放个假。
每个人都有纠结的一面,我相信我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在爱情里也会有。走到了快要告别的时候,觉得分开是最好的结果,对两个人都好,但又会想,我应该坚持,或者再努力一下,结果可能就此不同。面对纠结,我的方式是不刻意去做什么,就让自己在这种情绪里,等一等,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这么归纳总结看下来,我是个不太懂得生活的人,因为不太懂,会错过很多事和人,我想我应该对生活要更加地热情和有想法,打理好自己生活的点滴。
我们经常感慨,为什么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东西,如果得到它,就会视若珍宝。一双新鞋、一辆新自行车都会让我们开心不已,买一个好看的书包或一双球鞋,我们会激动得睡不着,放在床头不舍得睡着。然而越长大,满足感就会越降低,很喜欢一个东西,因为喜欢就会马上去买来送给自己,有可能这个东西喜欢了一天就没那么喜欢了,一辆自行车,它不过是个交通工具而已,我们对喜欢的东西没那么持久的喜欢了。这或许是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了,想要一个东西变得容易,而降低了对某件东西喜爱的持久性,若一件东西你不容易得到它,或许你会更加珍惜珍藏。
对于过去的回忆,那些视若珍宝的东西,我们只能不停地回忆、回忆,但是回忆似乎跟你晚上做梦没什么区别,没什么意义。
回忆,只是你无聊时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而已。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无法停止回忆,因为能让你回忆的,都是我们回不去了的过去。我不知道这种回忆或是怀念是好还是不好,我不知道怀念青春和年少到底有什么意义,它好像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依然掀起了狂热的怀念青春的热潮,我也偶尔跟随大潮陷入小深思。
我们不能停下的时间,此刻马上就能成为过去,成为下一秒的回忆,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东西停留下来,它是最无情的东西。回忆,当你意识到你在回忆的时候,你应该尽快抽离出来,因为我们总是要向前,而不能停留在过去,过去的,现实就是:它,永远地成为了过去!没有停留!或许有一天,当你老了,走不动了,只能坐在摇椅上看日出日落的时候,当回忆成了你唯一能做的事的时候,回忆才会显得有意义,这就是时间让回忆开始循环,开始转圈圈。就像黄晓明前段时间在微博上说:“7岁时候深信不疑的道理,17岁坚持,27岁怀疑,到今天再回到深信不疑。原来我们的信仰大多都是绕了一个圈,再回到最单纯的原点。”我被这句话刺中了,这句话在我脑海中萦绕了很多天,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吗?自己的年华在自己的肯定和否定中开始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