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墨荷 江疏雨 2871 字 4个月前

北魏,京兆王封地,冀州。

京兆王元愉身着冕服,立于大殿之内。数日前,他已宣布自立为帝,改元建平,并立宠妾李氏为皇后。

“当前战局如何?”大殿之内,摆着一个绢布画的地图,元愉此时正看着地图问话。他的后面则跟了一群身着盔甲的将领。

“启禀圣上,敌兵依然屯兵在我东南边境,昨夜一战,我们失了临邑与聊城,请陛下降罪。”被封为将军的戚季峰单膝跪地。

元愉回头扫他一眼,在此期间,眼神由起初的愤怒狠辣逐渐转为柔和,“为何会如此?”

戚季峰一脸愤懑地道,“若一切按照计划行事,便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哼,戚季峰你这是在怪罪我没有及时去支援你吗?”人群中突然有一位将领上前一步,怒目瞪着戚季峰。此人乃是公孙良,他与戚季峰一同被册封为将军。按照战前部署,他的任务乃是支援戚季峰,帮他守住聊城附近的五座城池。谁知他竟违抗军令,并没有及时支援,以至于让戚季峰丢了聊城和博平县。

戚季峰突然从地上“刷”地一声站起,他瞪大双目,举起食指。怒意冲天地指着公孙良骂道:“你那是没有及时支援吗?啊!你是根本就没有来支援!”

“哼。”公孙良冷着脸低笑一声,“我没有及时支援你,我甘愿受罚。只是当时情况危急,难道你要我眼看着博平陷落而坐视不理吗?聊城和临邑丢了尚可再得,然而博平若是落入敌军手中,会有什么后果你知道吗?”话说冀州西侧横着太行山脉,可谓关山难越。从西南往东则有一条渭河蜿蜒而过,亦是大河难渡。东侧已是渤海,北面更有巍巍长城。言归正传,公孙良大言不惭地说聊城和博平失了可再得,是因为这两城尚在渭河以南较远之处,而博平就在渭河边上,若是敌人以此为据点,跨过渭河,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哼,违抗军令,就是违抗军令,你找那么多理由做什么。”戚季峰依旧怒骂。

“二位将军息怒,此次丢失两城,丁某难辞其咎。实在是敌人过于阴险诡诈,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好在我方拼死抵抗,他们虽胜,却也是惨胜。”三军统帅丁一杉出来做和事老。

“罢了,行军打仗,哪有长胜不败之理?还望你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元愉罢了罢手,示意他们不要再争吵。

此事议完后,元愉又陆续问了一些与军备相关的问题。一直到了午饭时间才打发众人回去。诸位将军陆续走出了大殿,唯有丁一杉迟迟不动。

“哎,一杉,你还有事吗?”元愉回头,看丁一杉依然站在原地,便问了出来,“有事为何刚才不说?”

“微臣请陛下恕罪。”丁一杉微一躬身才道,“微臣心中有一计,或许能令那敌军迅速溃败。微臣刚才没说,只因事关重大,刚才人多,唯恐走漏了消息。”

“哦,你有退敌之策。”元愉眼前一亮,走上前几步,急急逼问,“快说。”

“陛下,此次敌军主帅陈冀烈,微臣以前与之打过一些交道。此人性格固执强扭,外加行事冲动。昨夜他攻打博平不成,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丁一杉开始详细地给元愉分析,“陛下请看这地图,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元愉靠近地图,打量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有些懊恼地说,“你有话快说,别跟朕弄这些没用的。朕要是善于打仗,要你们这些人干什么?”

“陛下教训得是,刚才是臣无状。”丁一杉碰了一鼻子灰,收起了兴奋愉悦的表情,赶紧把最重要的内容告诉元愉,“陛下请看,博平城南面空旷广博,然而东南与西南皆有一道土崖。再看它的北面,横着一条渭河。”

“嗯,继续说。”元愉腆着肚子,一脸快点讲,老子不想动脑的表情。

丁一杉想不到自己说到了这个份上,他的主子依然没能够看穿。心中不免觉得元愉在军事上果然是个蠢材,好在他在其它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丁一杉清了清喉咙,说到:“此城并不易守,因为一旦开打。我方想要支援,须得驶船穿过泱泱渭水。”

“所以,你是说博平守不住了?”元愉将眉心皱成了川字。

丁一杉已经知道在军事方面,绝对不能对元愉报任何幻想,于是赶紧说出接下来的话:“博平此地,若一味顽守,未免也太浪费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元愉听到此处,又欲抒发己见,丁一杉见状赶紧抢在他前头说话,以免他又说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我要做的,乃是引敌军入城。”

“迎敌入城?”元愉的眉头依然皱着,此时却不是因为担忧,而是因为疑惑。

“是的陛下,博平的东南西南立有土崖,便于我军埋伏,同时也是阻断敌军逃窜的天然屏障。北面的渭水广博浩淼,他们没有船,如何能够渡过?故而此时,只要我们截断南边的路,他们便是插翅也难飞。”

“嗯,此计甚妙。只是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攻?总不能让士兵无休无止地埋伏在博平附近的土崖上吧?”

元愉

总算问道了点子上,丁一杉甚是欣慰:“所以这件事的关键就在于诱敌。”

“你打算如何诱?”元愉急急地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