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妹很不甘心,因为她没办法再买了,现在前面那队伍长的要死,要是自己再排进去,估计才到一半就卖光了。为了明天的自己着想,嘻哈妹才说出了这句话。
孙淼拿着一次性碗,正在给后面的客人盛汤,听到她的话,下意识看了看自己手里拿着的碗。
“没有啊,就是正常一次性碗的大小。”
孙淼解释,她的碗不是那种特别大,专门用来盛汤的碗,也不是那种小的,一般用来盛大米饭的碗,就是平常在路边摊买米线的时候,那种不大不小的碗。
嘻哈妹却并不满意:“还是太小了,要我说,小孙老板,你就应该换个那种盛酸菜鱼的大腕来!”
可真是美死你了。
孙淼对着嘻哈妹翻了个白眼,不理她了,接着盛汤。然后中途暂停了一下,先把桌子那边给收拾一下,回来戴上手套,接着盛汤、炸油馍头。
结果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还真有很多客人踩着嘻哈妹走过的路,跑过来和她说“我还没尝出个味来呢,就喝完了。小孙老板,你那碗是不是太小了,我真的觉得你可以换个一次性碗!”
孙淼不厌其烦的解释:“标准的,就这个大小,正常的。之前做鸭血粉丝汤、鸡汤泡泡小馄饨的时候,都是用的这个碗。”
“我就是觉得小了点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们吃得太快了呢。
喜欢喝胡辣汤的人还真不少,孙淼是六点到这块卖的,结果八点的时候就卖光了。要不是油馍头需要现场油炸,那估计她能更早收摊。孙淼看着还剩下几个油馍头,还打算不做了直接回家。
但经过上次摆摊,有客人提出只要红糖冰沙之后,他们就打开了新大门:“不行啊小孙老板,虽然是搭配着卖的,但是你这还有油馍头没下锅呢,给我,我吃!”
之前那种偷偷摸摸可以留下两个粽子不卖的日子,从这一步开始,算是一去不回头了。
孙淼只能把那几个油馍头全都卖光了,才开始收拾摊子。后面没买到的,还有些不死心:“小孙老板,你这准备的太少了!你看看我们,周日一大早跑过来,地铁刚开呢就坐上了,你说我们来这么早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你做的嘛!呜呜呜,你怎么不多做点呢!”
天地良心,她做的真的很多了:“我做的不少啊,是人实在太多了。”
要不是这样,她也不会一直呼吁,哪怕采访的时候也和人说“不要来排队了,排不上的”。她总有一种,不管自己做多少东西,都赶不上客人的感觉。
尤其是每次面对这些排到他们没了的客人,孙淼总觉得,他们有一种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面天天做小吃的企图。
客人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啊:“我看别的卖粥啊的小摊子,他们都拉五六个大桶呢!你才拉了两个,你说说你,你餐车上的位置不都浪费了嘛!”
孙淼还是觉得他们在无理取闹:“可是,可是我还卖油馍头啊……”
“不管,就是不够吃!”
第240章 是恶评
应付完无理取闹的客人们,孙淼有些身心俱疲,当然,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高兴是肯定高兴的,因为大家会这么说,是因为真的喜欢她做的小吃,是真觉得不够才会拉着她说这些话的。
你要是做的不好吃,谁管你每天做多少啊,反正他们又不来吃。
正是因为喜欢,才觉得远远不够。
不过孙淼觉得自己做这些,赚得差不多了,也能让自己平衡工作和私人时间,已经挺好了。总不能真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面,天天做吃食吧。
对于孙淼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和苏瑞希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她乐呵呵开着餐车,就回了家。
孙淼到家的时候,苏瑞希已经上班去了,虽然是星期天,但是苏瑞希需要加个班,一早就到公司去了。她就睡了个回笼觉,浅眠了一会儿,再起来吃阿姨做好的午饭,下午去买食材、做第二天的一些准备工作,然后做晚饭。
在她回家的时候,群里面却涌起了新一轮的点评,主要都是好评,尤其是豫省人。
豫省这一块人民,其实非常勤劳勇敢。他们是全国外出务工人数最多的省份,遍布在全国各地。在孙淼和苏瑞希所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中也一样,有很多的豫省人在这里工作、甚至扎根。
孙淼的群里面,也有不少豫省人。
面对家乡的美食,大家总是不吝啬说出赞美的词汇。
【哇,真的太好吃了。一直以为我在外面吃到的都不正宗。虽然是浓稠的,但里面没一点内容,甚至好多时候我感觉吃到的都是预制的。我有的时候特别馋了,还会去一些连锁店里面吃。结果嘛,好家伙,还不如预制的呢。】
【而且我有吃到一点中药味,但并不是很浓重,这点子中药味感觉外省的人也吃得惯,小孙老板真是太用心了!在保留中药味的时候还做了点改进,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