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青竹 寓风 2165 字 1个月前

防冻的香膏、洗脸的澡豆之类的,卖得还挺好。

还有茶碗、茶壶的,都有人买。

姜望南还从县城买了一批笔墨,让他娘在仓库这儿收菜时候顺便卖。

反正是在山道上,去书院的必经之地,有需要的都能看见。

他买的时候是按斤买的墨,现在按块儿零卖。

配套的笔一根赚一文钱。

纸则五张一份儿,也是一份赚一文钱。

墨块儿多赚点儿,平均一块儿赚三四文。

但对只是临时用用的书生们而言,这价钱非常划算。

他娘在山上卖,他大嫂领着孩子在山上收。

就在出入书院的入口摆个很小的小摊子,顺便还管给上山的书生们指路,帮沈青越、姜竹拦住走错了还要继续上山的人。

几乎全新的墨块儿她按比售价低五文的价收。

用的比较明显,则低十文。

没用过的纸也收,一张比售价低一文。

要是纸不太好了,再便宜点儿,他们回家裁成书页大的纸面,缝起来按册卖。

笔也收,不过用过的笔一看就是旧的,三到五文的收,回头洗干净了卖给村里的孩子用,这个不赚钱。

没带什么东西,只来一两天的书生觉得方便又划算。

还有不在乎钱的少爷们用完了看见“回收笔墨纸砚”几个字,不要钱,就给她放桌上了。

不过他们摊子的砚是不收钱的,只要不用坏,随便用,用完还回来就行。

第162章 热闹(二更)

十来天过去, 他们村的老老少少像被点了开关似的,突然就觉悟了好多赚钱的小生意。

不光他们村, 隔壁两个村跑他们村口摆摊的人也更多了。

瀚海书院山长在姜家村的消息传开后的第一个沐休日,他们村像镇上赶集似的热闹。

村里都停不下车了,村道上一辆挨着一辆的,里正和村里几个老头领着一群不上课的孩子在路上看了一天的车。

除了上山看庙会,他们哪见过这么多车。

家业他们都震惊,原来宝峰县有这么多读书人吗?

村里的老头也稀罕, 见过别人成亲小年轻跑去凑热闹看新娘子的,哪见过一群大小伙子跑来看个老头的?

“赵先生有什么可看的?”说话也没觉得怎么好听啊,又不跟寺里的大和尚似的说唱讲故事。

他们早上好奇,还跑去听了一会儿赵先生讲课, 好家伙都说得什么呀,云里雾里, 一句听不明白。

闹不懂这些读书人都是什么爱好, 竟然爱听这个!

太阳大起来, 不光书院的书生了, 还有些年纪不小, 瞧着怎么也得有四五十岁的坐着马车来了。

看得姜家村村民愈加的迷茫, 完全理解不了“瀚海书院山长”的号召力有多强。

他们镇上的教书先生都跑来听了, 激动得见到人都有点儿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