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货郎进山顺便收药草和山货,都会压个一两文。
托认识的人带出去卖,人家也要赚钱,给不了高价。
今年他们卖茯苓是十三、十四文,姜竹给的价格还不错。
“小伙子,你家是开药馆的吗?”
姜竹:“不是,我也是替别人收的。”
村民:“那你这样收不怕亏啊。”
姜竹:“我替外面来的船商收,他说能按县里的价收,超了就不收了。我收多少他再给我算钱。你们别给我假药、坏的、烂的就行,我要亏了以后就不干了。”
村民听乐了。
有个老头笑道:“你这娃娃倒是有意思。”
能按县里的价收,那肯定是让他压压价给自己留点儿利啊,他倒好,就真按着单子收呢。
他们不识字,也不知道真假,不过山里收药大概什么价他们有数,姜竹也不像在说假话。
“放心称吧,都是好的。”
姜竹不,他要都翻翻看看。
马五说的一点他很认同。
既然是药,就不能马虎了。
竹篮子,竹扇子,质量差点儿顶多是坏快点儿,不耐用,但药不行。
药坏了,吃药的人可能就治不好病了。
姜竹找了个木板,要了块儿炭,在木板上记谁家多少药材多少钱。
他识字也不算太多,干脆不写名字,也像沈青越当初给村里人发纸条那样,找了一堆树叶,在上面写上编号,多少钱。
这样一会儿不会乱。
等算完装好药,姜竹给他们算了个总账,把银子给他们自己推举出来的人,让对方自己绞银子给村民分。
等对完账,分完钱,姜竹要把那块儿木板带走,好回去留底。
“你们以后药多就到姜家村找我们,我们过来收不了多少,你们自己能多带点儿。”
“姜家村?”
“就是山阳镇那个姜家村,伏蟒山最南边。”
有人不知道,也有人大概知道了,问了问他们从村里出去,顺着山路怎么走。
中间有段儿纯荒地,不是本地人根本找不到的小山道,一说到那儿,知道路的就更清楚了。
姜竹:“能送还是你们尽量送吧,我家有人生病,不太离得开人,我们村到镇上就不到半个时辰路了,你们去了也好去镇上问问价,哪合适就卖哪。”
“山货你们要吗?”
姜竹想了想,“我得问问。”
从深山出去一趟不容易,只卖药材很多人可能不太乐意出去。
有山货人多了至少还能做个伴。
他可以问问姜望南和刘三,认不认识码头收山货的船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