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士官运顺遂,家中也不用说,南国公府的小姐虽然娇贵,却是真心喜欢自己夫婿,故对公婆十分尽孝,对小姑也颇为照顾,自己生了两儿一女,提拔上来的姨娘也都顺利开枝散叶。

城西的万云街底,有座门口双石狮的大宅,红漆门,黄铜环,前庭有一尺的青砖地,两侧种有数十棵合抱大树,白色外墙延伸得很长,那里,就是苏家的宅子,赵喜娘已经六十几岁了,她一生没怀过孩子,但却子女孝顺,儿孙满堂,丈夫从不嫌她年华老去,再漂亮的丫头,他都没有多看一眼,初一十五,一定陪着赵喜娘到昭然寺上香。

让说书先生来讲,都不能讲出这样峰回路转的故事,但却真的发生了。

当然,这后来也多少影响了来京的科考书生,每个书生都希望能像苏光宗一样有佳人在侧,照顾寝居衣食,好让自己专心读书,每个花姐儿,都希望自己能有运气碰上个苏光宗,能争气,争气后不负心,故科考季节除了是书生间的吟诗论文大会,也成了书生与姐儿互相探测意愿的时节,花坊的头牌,几乎都是在这夏秋季节嫁人,而十之八九,嫁的都是书生。

张大娘看着那穿着藕荷色披风的貌美少女,只要是载着书生的船只经过,便会定睛细看,再跟旁边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妇人低声说话,似是在询问名字,心里忍不住叹息—— 游湖为假,相人为真,这姑娘只怕是想来找良人的。

真是傻丫头,苏光宗与赵喜娘之所以被传颂,不就是因为希罕吗,好姻缘太难找了,这几年,倒有几个花姐儿聪明,不嫁人了,拿着攒下的金银,自己过清闲的日子,省得无良夫还要拿她的银子去养姨娘的孩儿,多呕心。

张大娘虽有心提点,但想想,自己什么身分,讲出来只怕人家也不愿意听,便没作声。

姑娘傻归傻,但也不能说她错了,人各有志,喜欢痛快过日是对的,希望有人承欢膝下也是对的—— 只是,哪这么容易呢?

大黎朝上下百年,出了无数书生,无数花姐,可是,这无数书生中只有一个苏光宗,无数花姐里也只有一个赵喜娘。

多的是花姐不耐久候,另随他人而去。

多的是书生高中后,觉得佳人配不上自己,休妻另娶。

船上那三十余岁的大娘姓柳,十几年来都在替想从良的花姐儿找人家,从不掩短道长,总把丑话说在前头,找她讲亲的姑娘刚开始可能都不高兴,什么「董家老三的那方面不太行,要不介意这个,倒是能美满,董家公婆和善,董老三田庄也是年年丰收,不会动到姑娘的私房」,「张家儿子长得可俊,又能放下身段讨妻子开心,但酒后爱打女人,姑娘若是喜欢好皮相,又禁得起打,张家不介意姑娘出身」。

难听归难听,但却是实话不过,好坏都清楚,婚后自然不会抱怨,是故这柳大娘即使不怎么说好话,但托她的人却是没少过。

只不过找她的,通常是一般姑娘,夜度资普通,年近三十,但求老了有人互相照应,其余都好谈,像今天这种事情,还真是第一次—— 因为,找她的人叫做霍小玉。

京城,只怕没几个人不知道这个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