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人忘旧人…她们虽说也将将过双十而已,但怎么及得上那些嫩蓓蕾似的花季少女?
姨娘很急,都很急。百般无奈之下,不约而同的走了婆婆路线。
可谢夫人也无奈啊。原本儿子脾气暴躁些,总是哄得过来,不算百依百顺也还算听话。哪知道差点没命以后跟她就离心离德了。可老爷封院以后警告她,儿子若考不上童生,他绝对会把二老和两个姨娘接回京城。
接姨娘来,她是不高兴而已,接公婆来…那不是天崩地裂吗?想到太夫人那双冷冰冰的眼珠子,她就打颤。本来么,她们长房就是要侍奉公婆的,是老太爷和太夫人不喜欢京城的冬天,才让她逍遥自在这么多年…
现在她哪敢找碴?求神拜佛的希望儿子一定要考上,反正现在她还有个亲孙孙,
母爱还有得大大发挥的空间,又不像她那无情无义的儿子有了媳妇不要娘。
这个婆婆路线,徐姨娘却比沐骆走得更深更有远见。一来嘛,她毕竟是谢夫人的娘家人,而且婆婆向来最喜欢她。二来嘛,王姨娘死都死了,留下这么一点骨血,谢夫人当眼珠子疼,想来就算将来少奶奶有了,也越不过津哥儿。
而且她重金买通了太医的消息,也明白二爷子嗣之艰难难如上蜀道…
这道理不就是明摆着了吗?二爷现在如此不待见,也不过就是一时生气,人都还没真走呢,茶就凉透心了。二爷的性子,她最清楚,晾晾而已,没什么,春闱过后慢慢哄回来就是了。
婆婆呢,当然要抓紧靠紧,嘴巴能有多甜就多甜,服侍能多周到就多周到。津哥儿那么小一点,多近近就跟谁亲。记名又怎么了?王姨娘怎么死的不就是上下嘴皮一碰的事?就算喊母亲还不是生生成了仇人,喊她姨娘心底还不是当亲娘?人哪,要争千秋不要争一时。
所以徐姨娘非常巴结的陪着谢夫人含饴弄孙,爱得跟自己儿子似的。乐得谢夫人合不拢嘴,真真当正经媳妇儿疼了。这些事儿,顾临不是不知道,只是没跟二爷嚼说而已。进腊月一日冷过一日,璎哥儿身体也不是很结实,小伤风是免不了的,看他擤着鼻涕埋首苦读已经够心疼了,这些外面的乱七八糟就不要让他跟着心烦。
只是她人在院中坐,消息天上来。让她有点啼笑皆非的是,跑来通风报信的,是老爷的左膀右臂李大总管亲自跑腿。还传了老爷的话,等津哥儿五岁,老爷也要往老家一送,绝对不会让她记名的儿再成为之前的逆子纨绔。
她恭敬的站起来听老爷的传话,送走李大总管以后忍不住乐得咧了嘴。其实真要送出去有出息,应该塞去给她大姑姑,保证允文允武,下毒行医两不误,还不耽搁考文举武举。
但凡她大姑姑手上肯漏一点儿,就够津哥儿一辈子惊世绝艳…只是要脱无数层皮。
她大姑姑在傅氏嫡传中,绝对是个传奇。连她那个厉害的祖母都远远不及。傅氏嫡传代代都收下好几箱秘笈当嫁妆,上任嫡传自感来日无多还会添上「绝命书」将一生所学和感悟交给已经嫁出去的当家嫡传。
但传承一百多年了,那数量已经非同小可,祖母也就粗粗学个大概,大姑姑在嫁前就学全了。这个脾气暴躁的大姑姑,死活不肯嫁到世家,选了一个自己赶马车半武半商的生意人。
奇怪的是,那个温吞水似的姑丈却降得住姑姑,夫妻天南地北的跑商队,居然还有工夫注解完补秘笈。孩儿都是在马车生的…要说大姑姑有什么不满,就是连生了三个小子才生了女儿,现在才刚会走路呢。
其他不论,姑姑的医术的确是个拔尖的。只是再拔尖,遇到璎哥儿也就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