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算认识,只是以前见过。”能用两句话交代我就不想说三句。我想我也没有必要把我跟何美瑛之间的历史交代得太仔细。
“这样啊!”顾玲惠说:“我看你们之前一直在讲话,还以为你跟她很熟。”
“你认识她?”我反问。
“很多人都知道她。我看她好像很会玩的样子,不只擦口红,还化妆。听说她在一家酒吧打工,还交了很多外国男朋友,我朋友说,有人在舞厅看过她跟老外在一起。”
不会吧!?何美瑛的底细我再清楚不过,更有什么风吹草动,村子里那些人不可能放过,我也不可能没听说。流言就是夸张,而且信誓旦旦,充满主观的想象。
不晓得河美瑛是否知道这些流言;不过,我想她大概也习惯了。是的,习惯。如果说何美瑛跟我之间有什么共通,大概就是这个由习惯而麻木而无动于衷的性格。不同的是,她可能比我泰然自若。
回到教至,还没坐定,上课钟就响起来。
我最棘手的英文课。
姚培兄很卖力,帮我厘清不少基本的文法概念,但两年下来,我的英文还是一样的破,丝毫没起色,一直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充满挣扎的姿态,教人灰心的想放弃。浪平偶尔会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我的垂头丧气。这种拼音文字。要掌握它发音的诀窍,摸清动词的基本类型,就等于会了一半,剩下的就只是背的问题,单字。短语、习惯语,背的多,会的多,多简单明了,比起唐宋秦汉元明那种永远让人搞不清楚朝代次序历史的死人文化要干脆直接的多;既然我连三国的曹魏孙吴蜀汉那种复杂的乱七八糟的关系都能搞得一清二楚,简单的“关系子句”有什么难的!?
他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前头有人走进来了。原本安静的教室,蓦地起了一阵骚动,意外的,亢奋的,坐立不定的。
是那个陆邦慕。
我知道这个人。听得太多。
去年他刚到学校时,引起全校一阵大骚动。听说他是美国东部某所知名大学研究所毕业的,曾经在美国当过模特儿,也拍过广告,好像还曾经在米兰走过秀;也有人说,他在外商公司当过高级主管被派驻到日本,还上过杂志;还有人说他在补习班兼课;另外又听说,他仍在修博士学位,很快就会离开,不会教太久。众说纷纭,好多传说。但引起骚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外表长相。人类是皮相的动物,外表总是最直接的。他的穿着打扮和外表有着最直接的吸引力,好像出现在杂志中dkny广告的d里的模特儿。人是有属性的,他给人的感觉和刻板印象中的学校教师毋宁是不谐调的,不谐调就显得突兀,因为突兀就变得特别。
他的出现使得原本稀滞的空气流动增强,快速填塞出一种饱和感,每个人的情绪彷彿都涨满。我发现自己也有一股莫名的不安的亢奋。过去一年,我远远看着他,看过他许多次,总像行路上的错身而过,觉得是不相干的,漠然的多;但现在,擦身变成了相遇,好像一下子靠近了,情绪来得这么直接,嗑药般的脱离实际。
“姚培兄呢?”我拍拍前座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