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刘彻要给刘挽定下墓穴时,刘挽指了卫青的那一边,“表哥陪父皇,那我陪着舅舅。免得将来舅舅寂寞。父皇身边不缺陪您的人。”

独一个卫青,生前不争不抢,如今去了,在未来也未必能争能抢。卫青不能争不能抢的,由她来。

刘彻何尝不清楚刘挽的用意,“就依你的。朕会让人给你选一个位置,未来不管发生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动你的墓。”

说到这里,刘彻问:“你如今还有机会。有嗣传承,将来才能有人为你争一争?”

“子嗣为我争?也会受我连累。大可不必。”刘挽没有想到会再被催及子嗣。

“况且,父皇以为我会管身后事吗?真要是怕将来无人供养,无人祭奠,我不会等到今天。”刘挽作为一个完全不打算委屈自己的人,生前死后,她的态度是一样的。做好眼前的事,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后路,否则反而适得其反。

“我这辈子活到如今,权势地位,名利富贵,我都有了。将来,我也只会朝我一直坚定的目标前进,无论多少人恨我,怨我,无所谓。死无全尸,被人挖坟掘墓,父皇,人既已死,有何干系?”刘挽根本不在意,活着的时候好好的活,想什么以后的事呢,大可不必去想。

刘彻瞪大了眼睛,想提醒刘挽她的命能够被救回,证明有些事是存在的。

“父皇知道,我能多活的这些年都是赚来的。我只要过这一辈子,够了。”人不能太贪,不能样样都想要得到,也样样认为自己能够得到。

子嗣传承,留有后人祭奠,刘挽孑然一身或许还好一些,当真要跟她扯上关系,并非幸事。

刘彻劝不动刘挽,而在多年后,登基成为皇帝的刘挽,又一次被人提及子嗣传承,让刘挽过继一事。

“过继大可不必,天下在朕的手里,朕会传下去,定的是刘家的人。至于是谁,朕会慢慢的看。朕不在意将来作为姑姑的朕会不会受到刘氏皇帝的供奉,朕觉得,只要朕能成为后世帝王的标杆,谁又能不祭奠朕?比起以血脉而论,朕更希望朕将来能够得到后世皇帝及天下人的称赞,认可,觉得朕是一个圣明之君。如此,纵然千秋万世之后,依然会有人供奉于朕。众卿难道不觉得,这比让朕过继一个子嗣传承江山一事更有成就吗?”青年白发,面容不变的帝王,她的胸襟气魄,非常人可比。她的目标立在那儿,属实让一群想劝她过继子嗣的人无可反驳。刘挽自然是说得在理的。

真要是成为这样一个标杆存在,刘挽还用担心以后无人供奉。

“众卿,朕想成为后世称颂的帝王,你们不想吗?大汉朝的君明臣贤,一道开创一个后世追逐希望能够达到的盛世,这是朕所求,不是你们所求吗?”刘挽自己有目的,必须也得给人立下目标,她很是想听上一听,难道她的臣子们没有这样的目标吗?

“愿与陛下共勉。”不得不说,冲刘挽这样的一番话,无数人动心,动心更应该付之行动。

刘挽笑了,很是满意的笑了。

比起子嗣传承,一个无数人以为标杆的盛世,更值得他们共勉。

第548章 番外八方来朝一

汉天汉三年, 刘彻在位43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加之二十多年前屡次出击匈奴,二十年前生擒匈奴单于, 灭以匈奴, 从此, 那令大汉饱受屈辱, 令大汉不安的匈奴,不得不对大汉俯首称臣。

西域各国, 匈奴残余的势力勾结, 好战之族有心要与大汉抗衡, 因而联合西域之内的种种野心勃勃的国家, 以为未必不能对大汉造成一定的困扰。

结果却发现,困扰是不成的,自匈奴被灭后,刘彻派女儿刘挽镇守于西域之内, 开互市, 兴商道,更不吝啬于教各国的百姓以耕种的能力。

在各国的王室贵族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震惊的发现他们的百姓对大汉的各种认可,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们对大汉的认可竟然远在对他们本身各政权的认可之上。

所以,想跟大汉作对完全不可能, 防着大汉别把他们的人全都拐跑才是顶顶要紧的大事, 否则他们都会遭受他们无法承受的后果。

正因如此, 虽然不少人对大汉的各种新奇之物以及文化都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防备于大汉。

对大汉来说, 他们那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过大汉。

一心挑起国内众世族转对外头的刘挽,面对各国之内对大汉的人都心存戒备的情况,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对百姓好的知识应该推广传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绝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