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尤其是大道理,刘挽从来不比谁差。重点更在于,刘挽不仅是会讲,更是那一个做到的人。

第408章 以身作则

刘挽极善辞令, 他们并非不清楚。早有所料的人于此时朝刘挽作一揖道:“我等自叹不如长公主识大体,更不如长公主心系大汉。然,为大汉百姓,但请长公主一定要将藏书楼归于朝廷。毕竟, 盐铁归于官营, 皆因那关系国之根本, 既如此, 藏书楼也当一视同仁才是。”

提起盐铁一事,刘挽不得不说, 哎哟, 她早等着有人说出这句话, 不枉她一等。很好!

“是我记错了吗?盐铁官营一事依然争议不休, 众卿并不认可。”刘挽又不是不了解情况的人,能随便让人忽悠住?明明一切都在商议之中,他们不是依然不愿意遵守吗?哪怕盐利都叫刘挽握在手里,但那铁, 多少人从中得利。

既是得利, 依然挣扎的不愿意让朝廷全部握在手中。

家里有矿,多好的一件事,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事?

结果本来他们自家的东西,因为刘彻的一声令下,道所谓关乎国本,立刻要归于国家所管。

对, 朝廷也要安排人采矿, 也会分配到不同人的手里。但是自己有和从别人手里拿, 那是完全的两回事。没有人喜欢受制于人, 要不然他们为何如此的抗拒被朝廷收了盐和铁的生意?其利之丰自不必说, 何尝不是断了他们的臂膀。

没有人不清楚盐和铁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每每匈奴进犯边境,抢得最多的从来都是盐和铁。

盐是生活的必须品,铁是制作武器的原料。

从来这两样东西都是各家权势的标配,握着他们,家财万贯,更不需要任何人的脸色。可是,被刘挽改进的制盐之法让他们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来源,铁的生意再被朝廷收回,更如同拔了他们的牙,如何不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偏又莫可奈何,谁让刘彻已然强势表态。

他们痛,在他们的认知里,也应该让刘挽痛上一痛。

藏书楼,不管怎么样,绝不能再让刘挽握在手里。

“盐铁归于官营,因关乎民生,长公主若不以身作则,我等不服。”不错,他们不服,没有道理刘彻对待他们用的是强势的手段,到刘挽这儿,刘彻竟然不管。

由不得刘彻管与不管,他们必须想法子让刘挽将藏书楼交出来。

“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在我听来是最有意思的。我但问诸位一句话,关乎国民根本之事,是不是诸位都觉得归于朝廷掌控,如此才算合理?”刘挽目光灼灼,闪烁精光,可惜,黑暗之中,背光的刘挽,没有人得以窥探她此刻的表情。

根本没有人洞察刘挽言语中的陷阱,他们关注的莫过于,他们是断不可能从刘挽手中夺过藏书楼了不假,可是同样也不能让刘挽一直握在手里。

藏书楼内培养出来的那些个人啊,无不让各家观之越发的心惊。

纵然刘挽喊出的哭喊是为大汉培养人才,将心比心,他们手里捏了无数的人,难道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会不利用这些人才得到权势地位?金银财宝?

诚然刘挽手中的财富权势都不缺,但没有人会满足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的对吧。有了权势地位,他们会想得到更多,欲壑难填并非一句空话,而是最真实的体现。

刘挽眼下已然不好对付,有刘彻在她的背后当靠山,她是有钱又有人,根本没有一个人能够动刘挽半分。

世族眼看刘挽推举的人占据在朝堂上越来越多的位置,再有一个藏书楼在她的身后,长此以往下去,试问刘挽之势将会是何其的大。

不,不能再让刘挽继续壮大,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再有机会对付刘挽。或许他们会损失越来越多。

藏书楼,如果他们能够抢到手最好不过,如果抢不到,也断然不能再捏在刘挽的手里,否则他们定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错,既然朝廷以关乎国民之根本此为由,收回盐铁的权利,以朝廷经营。藏书楼虽非营利之所,育天下人才,更是关系重大,岂能例外。长公主不会关乎切身之利便舍不得吧?那,长公主不该指责天下所有暗藏私心的人。”没错,因为刘挽一直标榜的都是为民谋福者,正因如此,刘挽方才将多少世族的脸皮撕都下来了,他们谁都不敢吱声,谁让他们确实没有刘挽的大义呢?

可是,刘挽别把话说得好听,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反而不作为,那么刘挽再没有资格对他们说三道四。

刘挽挑眉提醒,“世间之利,焉能有及盐利者?”

开的哪门子的玩笑,盐利如今在谁人的手里,提议将盐利交上去的事,从一开始就是刘挽在推动,纵然第一个上表署名的不是刘挽,但凡不是刘挽点头,同各州县的合作者谈好,断然不可能有盐利上交,天下竟然没有发生任何动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