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埋下一些基础是可以的。
至于将来要怎么做,做与不做,在刘彻。
刘彻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刘挽立刻福身道:“匈奴之人,一视同仁,入我大汉即为我大汉子民,不仅允他们耕种收获,也当允他们读书识字,为我大汉效力。”
“好。”这一点刘彻确定可以做好,答应得那叫一个爽快。
“那孩儿即告退。”刘挽算是把刘彻交代的事办完,麻利的走人,都不带一丁点犹豫的。
刘彻不得不说,刘挽是真懂他的心思,最重要的是洞若观火,大汉朝内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然刘挽懂。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意识到问题所在,更多何尝不是因为那些朝臣是获利者,自然他们是不可能提出有损于他们利益的事。
刘彻再出来,身边没有了刘挽的身影,底下的臣子瞧在眼里,当即同刘彻作揖道:“臣冒昧一问,不知陛下如何看待泰永长公主?”
刚在心里头庆幸于刘挽不仅懂事,又能为他思良策,处处为大汉布局,从而让大汉一步一步的掌握在刘彻的手里,结果迎头被臣子一问,刘彻立生警惕道:“何意?”
饶是卫青听到这番问话心里咯噔一声响,意识到来了。
“陛下,泰永长公主毕竟是公主,并非皇子。陛下让泰永长公主参与朝政,长此以往只怕引得朝野内外都争相效仿。陛下当真容得公主们参政?”既然话要说了,那不妨挑明的说。朝臣们忍了好些日子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再藏着掖着。
卫青一句话都不说。抬眼望向刘彻,刘彻反而笑了,“说来在大汉朝太后摄政并非一两回,当年窦太皇太后,太后摄政之时,朝堂上多少人反对?多少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