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和董仲舒的对话,她竟然没能亲自见证他们达成共识的重要的时刻,她能不惋惜吗?

刘彻诏令下达后,不意外引起极大的轰动。

罢黜百家,这对于自建国以来尊黄老之术,采用无为而治的大汉朝上下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既要尊儒术,对于各家的思想,著作,刘彻可以说是下令将书籍啥的都进行一定的清理。

底下的人是怎么推行的,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就上层社会,当朝来说,纵然不是学习黄老之术的人,听闻刘彻这一举措,不知怎么的就有人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了,无非是想阻止刘彻推行这样的政策。

可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治国之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字字听在刘彻耳中,无一不让刘彻震惊,也让刘彻暗暗下定决心,他要把大汉变成一个有法度,有规矩的王朝!

底下臣子们提的各种反对意见,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对天下文化带来什么样不好的影响,他知道一定会有,然而在利弊之间,他理所当然的选择对自己这个皇帝,对大汉统治有利的局面。谁也休想阻止他。

如此一来,朝堂热闹了,大汉也是相当的热闹!

可是朝堂争执不休,刘挽却注意到刘彻如那蛰伏许久,终于让他等到时机的猛兽,不出手则矣,一出手,刘彻必会成事。

“朝堂安定,人心拢合,一切只是开始。”偶尔刘彻在抱着刘挽看奏折的时候,神色坚定的开口。

刘挽瞅着刘彻,知晓最近骂刘彻的人不在少数,都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误国误民,大汉怕是要亡在他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