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归无比确凿地说道:“正是你看不起的那群细民,他们在孙志的煽动引诱和世族的推波助澜之下,在三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损失。叛军一县一县地攻打下去,几乎占领了整个会稽。即便上虞的风波并未发生在吴兴和吴郡,可这两处也不能完全在叛乱中幸免于难。”
“三吴乱成了这般模样,所以北府军不得不出兵。”郗归看向谢瑾,缓缓问道,“既然如此,你想要我如何做呢?难道要让我白白消耗着粮米,消耗着精力,消耗着北府军将士们一条条活生生的性命,去白白地做司马氏兄弟的犬牙,帮他们平定征发乐属引发的叛乱,然后再将三吴原模原样地交回给那些贪婪愚蠢的吴姓世族,让他们接着靠着那些兼并得来的土地,去压迫那群可怜又无辜的平民百姓吗?”
“不可能的,我绝不会这样做。”郗归侧首看向壁间的舆图,“大乱之后,正是大治的好机会。既然孙志已经打碎了这一切,那我便要在这废墟之上,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你要弄清楚,并不是我执意要将三吴从那群吴姓世族手里抢走,而是他们自己弄丢了三吴。”
“再说了,就算我想抢又如何?他们若有本事,便抢回去呀!”说到这里,郗归冷冷发出一声嘲笑,“这群只知道清谈享乐的东西,他们纵使想抢,但抢得过北府军吗?”
谢瑾一言不发地坐在原地,听着郗归这一长串饱含怒意的质问,始终一言不发。
直到郗归的质问告一段落,拿起茶盏饮茶,他才挫败地捂住了额头,无力地叹了口气。
“阿回,这太危险了。北府军如今只有不到四万人,这三万余人,既要在江北御敌,又要在三吴东征,真正留在徐州的,恐怕连一万都没有。”
“我能算得出的数据,台城的圣人和世家自然也能算得出。北府军这样左右开弓,恐怕会陷入左支右绌、力有不贷的困局。”
郗如听到这里,担忧地咬住了下唇,聚精会神地听着谢瑾的分析,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谢瑾眼中的忧虑丝毫不亚于她:“若是那些不甘心的三吴世族,联合圣人一道出兵讨伐,你又要如何守住徐州,守住京口?”
“阿回,我是在担心你啊!”
过刚易折,桓阳的失败带走了郗岑赖以为生的那一口傲气,他不能接受这失败的现实,以至于郁郁而终,根本来不及等待下一个北伐的可能。
谢瑾已经失去了这世间最好的朋友,他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爱人也在同样的路上重蹈覆辙。
他无法想象,若是台城和世家大族们竭尽所能地攻打北府,若是北府军在外征战,来不及回援京口,那么,失去所有的郗归,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可郗归却只是冷笑了一声。
她轻轻拍了拍郗如的小手,递给她一块点心,好教她松开被咬得发白的下唇。
待到郗如接过点心,轻轻咬了一口后,郗归才凉凉开口,回应谢瑾先前的担忧:“讨伐?他们尽管来讨伐好了。也好教我看看,是目光短浅的司马氏皇帝和那群只知道沉迷享乐的世家大族所纠集的乌合之众厉害,还是我麾下连战连捷的北府军厉害?你只知道徐州不过万名守军,可我却能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徐州老少全民皆兵,台城若想出兵破坏他们如今这般只需缴纳什二田税的和乐生活,那么,人人都会拿起武器,为自己、为家人而战。”
“再说了,就算徐州无人,可不是还有上游桓氏吗?”
郗归之所以没有完全和桓元撕破脸,便是因为徐州和荆、江二州之间,无论是在市马、抗胡还是对抗台城上,都颇有合作的空间。
江左立国以来,台城最大的内忧,始终在于上游方镇,唯有靠着下游京口的力量,才能勉强与之匹敌。
可若是京口被他们步步紧逼,不得不与上游联合呢?
郗归想到这里,为谢瑾这个愚蠢的假设而感到好笑。
她指了指舆图的方向,斩钉截铁地开口:“建康若是出兵攻打徐州,我根本无需开门应战,只需城守即可。”
“因为一旦北府放出信号,五个时辰之内,桓氏的军队便可到达石头。”郗归轻笑一声,悠悠问道,“到了那个时候,情势如何,可就由不得建康做主了。”
“你说,若真到了那样的地步,面对兵临城下的郗、桓二氏军队,建康城中的圣人与世家,又要如何自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