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喜韓頗為韓甚之弟,但燕王多年防戍邊疆,立下顯赫戰功抵禦胡狄亦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如今再推崔氏選中之人相爭,不僅爭不過,反而會露瞭痕跡,於是隻能退卻,接受瞭韓頗為新帝一事。
“如今新帝登基,我們崔氏也算迎來瞭好時機。”
“所以你們崔氏,也打算科舉出仕?”江叔珩直接問,“崔奕之要下場考常科?”
崔奕之神色赧然,“看來江大人是見過我那份策論瞭。”
“今年的進士舉,當然是趕不及瞭。”崔景明依舊樂呵呵道,“不過有備無患,我傢奕之雖常年在京外,但亦有幾分才學,可惜前幾年遭朝中打壓,不得入京,如今既然我崔氏重立京城之地,自然也想重振門楣的。”
崔景明說著,沖崔奕之在的這個方向轉瞭轉頭,嘆息,“可惜當年棄我崔氏去者多,在京中尋得能助我崔氏的人少,江大人,難得共過患難,反而讓我覺得,不失為一個好的朋友,故而厚著臉皮,想讓指點我傢兒郎一二。”
“既不考常科,還投行卷,是想讓我舉薦入仕?”
大盛朝除瞭科舉出仕,亦有公舉入仕,其一便是集賢院,因身懷才華被推薦進去後等候帝召,如當初葛太醫就想讓林幼蟬走這路子,如薑朔就是被崔氏引薦進集賢院後,再由太子操作召進東宮,其二便是三品以上的官吏公卿,對於賢良才子,直接做保舉薦其到相應的官吏之位,如尤令史跟黃大勇,便是直接舉薦升官。
“是想屆時讓江大人舉薦一二!”崔景明恢複笑容,“奕之打算在京中擇一書院進學,考取鄉貢資格,兩三年後再考常科,至於在這之前,卻是想要先提前積累名聲。”
畢竟,崔奕之在京中還籍籍無名,想要在常科試時有所建樹,自然得先讓京城中的百姓,官吏以及皇族,先聞崔傢郎君之名。
先投卷,讓京中諸位大臣權侯初步聞知崔氏九公子之名,再慢慢經營,讓崔氏返回京城這一事深入民心,崔九公子推至幕前的時候,自然而然名聲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