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郎君怔住瞭。
他還真沒想過,畢竟三七如今盛産的地兒,一是嶺南,二是南詔,在其他地域很少有栽種成功的案例。
他跟阿爹也議論過,怕是這三七喜好高溫多雨的環境,別的地方便是有,也難成氣候。
劉大郎君將這話跟林幼蟬一說,林幼蟬卻持有不同看法,“雖然是産地不同,産量減少,也不是說就種不出來,試著種一些,能成活多少也好,也能幫助我們更加熟悉這味藥材的效用不是?”
因為她在查找黑匣子的三七數據庫裡看到,其實就大盛朝京城這附近,幾千年後,亦有古人成功栽培出瞭三七,固然量少是缺點,但小規模種植,亦能在自己手上囤上一些藥資,也未嘗不可。
於是劉大郎君也想瞭想,覺得林幼蟬說得不無道理。
他跟阿爹既然揣摩過三七的藥性,自然也想過自己栽種的,隻是條件不允許,付出大,成果小,如今既然條件許可,也可以試上一試。
“蟬娘既然這般說,那我便去問問那平時送三七藥材進京的藥商,看看能不能賣一些三七種子或者生塊莖給我。”
這藥材種子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不用說日後栽種下去後的打理,育苗,施肥,除蟲等等,都得要人力物力。
幸好之前劉大郎君租用田地來栽種的佃農都對已經種過的藥材種植諳熟瞭,所以他們決定雇用之前的這些佃農來料理這二十畝藥材用地,至於緊缺的人手,多加一份工錢,請莊子裡頭的其他佃農幫忙便可以瞭。
這些佃農一來已經在莊子上雇來做農活瞭,用起來方便,二來經過陳莊頭的管理考驗,人品亦算是靠得住,所以臨時請外面不熟悉的人來做這活計,不如就直接請熟悉的人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