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瞭他們這樣的年紀和積累,其實很多時候已經不在乎錢財瞭, 反而更看重榮譽和名聲。
臨到瞭瞭,走出去有尊稱一聲“x老”,衙門裡的人都會客客氣氣到傢裡來請人, 要是在街坊四鄰口中,在交際的圈子裡, 在當地成為公認的某方面大傢,那真是讓人渾身上下都舒坦瞭。
狄松實看準瞭這一點,在推行大案要案複核攻堅會的時候,就給出瞭讓人無法抗拒的條件——一塊傳傢匾額。
這類匾額其實不需要付出什麼,也不算太稀奇,狄傢現在就有兩塊,一塊是之前封賞時賜下的,一塊是狄昭昭一連奪得解元、會元、狀元後送到狄府的三元及第匾額,可以掛在傢宅中。
但這對許多一無官職、二無權勢,或者傢中從商的人傢,吸引力就大得多瞭。
而且一年一塊,肉眼可見地在未來幾十年中都不會太貶值,那可是在大理寺和朝廷中掛瞭號的人物!能在這樣群英薈萃的場合拔得頭籌,肉眼可見會名聲大振,想也知道在當地會是何等殊榮?
某些糊塗官想來也是不敢輕易招惹的,經商的傢族也能省下不少孝敬銀兩,走仕途的傢族也算是在京中有瞭一絲人脈……這一算,便又是一塊護身符瞭。
朝廷得瞭名聲、肅清瞭風氣,大理寺得瞭能手、破獲瞭懸案,拔得頭籌的人得瞭匾額,三方都滿意,再沒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瞭。
即使沒能拔得頭籌,也有一筆銀兩可得,不過出門辦一趟事,也是不虧的。
頭一年還有人觀望,但第一年結束,眼睜睜看著真有人帶回瞭禦賜匾額,大夥就都坐不住瞭。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傢整理
但凡收到瞭大理寺的邀請,都三三兩兩的進京瞭,多是圈子裡的人,三兩人間相互認識,還相互請托幫過忙,到京城後,便自發住到一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