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與縣試府試又不同,取得生員少,又由朝堂派遣的學政做主考官,隻考一場,一場兩天,分別考兩張卷。
頭天考經論,題量精簡為2-4題,以主考官為準,考察四書五經中內容,再並詩賦兩首,為頭天考察內容。
第二天,則考察策論,此題多與主考官官職、任地有關。
而眼下,這場院試的主考官,隻出瞭兩道。
其一,題曰“知止”。
其二,題曰“物格”。
看到隻有兩道題,狄昭昭並沒有欣喜,而是暗暗打起精神來。
院試正場的經義,給主考官2-4題的尺度,同時也衍生出一些評卷的規則,譬如出4題的考官,就更註重考察學識是否紮實全面,避免有童生試過後,少溫習四書五經,恰好遇到兩道熟悉的。
而隻出兩道題的考官,則是更註重學子才思敏捷,當一輪答卷閱完,若有水平相當者,則優先交卷的名次在前,這也是考生中流傳出“快卷”作答技巧的原因之一。
別說隻考兩道本就少見,竟然還全都出自《大學》。
劍走偏鋒,無懼世人言。
足以窺見主考官性格。
狄昭昭打起精神,研磨的工夫,腦海中就把這兩題都粗粗的過瞭一遍。
第一道題目“知止”,源自《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指的是明確自己的目標和界限,知道何時何地應該停止,從而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進而有所得。
第二道題目“物格”,出自《大學》中“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其中,“格物”作為第一條,說的是觀察研究事物本質、原理和規律,從而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