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那時候能讀書識字的人,到哪裡都是香餑餑,被人奉若上賓。
有瞭義學堂後,幾乎每戶人傢傢中都至少有一個書寫流利的孩子,平日裡給住得遠的親戚寄信,再也不必上街找落魄文人代筆瞭,外出買東西,也再不怕會被人坑。甚至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也不用再跟他們一樣,隻曉得過祖祖輩輩過慣瞭的生活。
普通一些的,能到鎮上體面人傢當賬房,做管事。出息一些的,甚至能自立門戶,做起瞭小生意,從無到有,卻日漸紅火。
然而不論是什麼,數目多瞭以後,就會變得稀松平常。
漸漸地,大傢對學問人的好奇和敬意也歸於平淡。
就算陛下又建瞭百藝閣、許五十人進國子監深修又如何?
這兩處地方名氣越大,能收容學生的數額越是有限。
而大多數孩童的資質並不達標。
五年的義務教育結束以後,至少會有六至七成的人以勉強及格的成績,結束學業。他們最好的結局,便是上頭所說的這些。
故而衆人對送孩子上學堂的熱情,也不再如最初那幾年一樣深厚。似方才那位薛老太一般想法的傢長,已占據瞭絕大多數。
直到此時此刻。
看著官報上字字句句,不少人的心裡再度火熱起來。
當官吶!
隻要傢裡能出一位做官的,那整個傢族都要跟著飛黃騰達瞭!這是多麼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就算知道前路艱巨,條件苛刻,可,至少是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