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佞伏誅,戰後休整回朝複命等工作便展開瞭。宿淩忙裡偷閑,沿著一條石子路走進瞭安蘊秀的鳳山。
這條石子路不算寬敞,比起旁邊新修的要遜色不少。可是宿淩知道,這是整個縣第一條通往渡口的石子路,是安蘊秀主持修建的,她當年就是走在這條路上,將商品帶到瞭別處,將學子們領進瞭學堂。
此刻,自己來到瞭她曾久居之地。
“哎喲,這是哪位貴人?”
如今鳳山縣的官道也設瞭巡兵,一中年巡兵上前搭話,恍然道:“我知道瞭,您是隨軍來剿反賊的吧?”
宿淩點頭稱是,巡兵的語氣就更熱切瞭,喜滋滋地拉起瞭傢常:“說起這事,當年我們安知縣也剿瞭一次!”
他提起這些事與有榮焉,宿淩也樂得聽到更多關於安蘊秀的故事,便與之同行,聽他細數安知縣的過往。
“知縣剛來那會兒,又瘦又小的,誰都不信她能在這兒久待。她倒不在乎,剛來就在縣衙門口收瞭梅捕快,還放瞭一堆大話,當時我們都等著看好戲呢!”
親眼見證過的變化往往更加難忘,巡兵一路說個不停,除瞭敬仰,語氣中也有些心疼:“就是那時候窮,也不知道她是個女娃,沒能省下來點肉給她補補。”
這地方是當初洪傢精挑細選的,宿淩對於此地境況早有耳聞。即便明知道安蘊秀堅持下來瞭,也把這裡建設成瞭煥然一新的模樣,可聽到這些,仍然覺得是自己缺席。
不過,心高氣傲的她不會隨意接受別人的饋贈,一力承擔將此地改頭換面也真的很瞭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