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页

贺广泰宽和一笑,“不必解释,江兄的人品,我岂有不信的。”

贺广泰从屋中走出,于他并排站在廊下看月亮,忽然感叹:“今夜月圆,堪比中秋。忽而想起东坡先生《记承天寺夜游》这小品文,以前读来,只赏玩词句,钦佩先生才高。如今再想起,只有那句怀民亦未寝,记忆深刻。”

江公子看着高悬明月,走进遍布清冷月光的庭院,吟诵道:“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别院没有柏树,但也有翠竹数竿,摇曳在春末夏初的夜晚。

贺广泰接道:“但少閑人如吾两人者耳。东坡先生一短文流传至今,江兄才高八斗,名震京师,何不也写一篇《游丈人峰记》,千百年后,亦有人如我等怀想东坡先生一般,怀想江兄。”

江公子面对着贺广泰真心实意的夸张,苦笑摇头:“何敢自比先贤?”

“我看江兄当年流传京师雄文,词情如江河奔涌,浩浩汤汤、一泻千里,不该如此自谦啊。”自谦都是客气,当初的江公子是何等心高气傲,标準的世家子弟、桀骜不驯。连远在蜀中的小小举子贺广泰,都听说过他单骑剿匪,大胜赋诗的奇闻轶事。

“少年时候的事情啦。”江公子轻叹,那时候他真是一团火焰,呼啸来去,不知道世情如坚冰,足以冰冻一切热血。

“江兄此时正少年。”贺广泰早闻江公子才名,此次接触,更觉他为人温和有礼,虽不像传言中那样性烈如火,但文质彬彬更符合贺广泰对才子的想象。

江公子不愿再讨论这个话题,笑问:“方才看贺贤弟写信如此专注,可是在与佳人诉情思?”

贺广泰不好意思道:“是表妹,此次回乡,正是为了成亲。”

“唐突了,抱歉。”江公子立刻道歉,之前还以为是给花娘、雅妓写信,这是可以调侃的,对于朋友的妻子,那是必须尊重的。

贺广泰摇头,说起表妹,也让他打开话匣子:“表妹身子骨一直不太康健,蜀中名医,能请的都已请过。江兄见识广,可有善妇人病症的名医推荐?”

江公子思索片刻,无奈摇头:“可能只有太医院了。”民间没听说哪位大夫擅长妇人科,太医院常为公卿贵妇诊治,倒可能有些心得。

贺广泰接着摇头,太医啊,他们如何能请动。若有太医是蜀中人,致仕归乡,他们倒能去看诊。带着表妹千里迢迢去京城,这就很不现实了。路上的颠簸,足以要了一个健康成年人半条命,更何况表妹这等纤纤弱质。

两人相顾无言,江公子看到旁边院子还亮着灯,随口转移话题:“高贤弟倒是好兴致,这麽晚还不歇息。”

“改日当劝劝他,何苦拿一女子做赌注。”贺广泰叹息。

“他有分寸,不会闹出人命。”只要不闹出人命,即便纳一农女为妾,又有什麽大不了的。江公子自然而然站队自己的朋友,“况且,我看哪位谢氏也不是省油的灯。”

贺广泰为人质朴,对女子、对弱者充满怜惜,叹道:“都是为了生活,并非大奸大恶之辈。”打人、伶牙俐齿的确不符合贺广泰这样的士大夫对女子的审美,但要说她如何离经叛道,也够不上。

江公子不再评价,心里却有一杆秤。他长于侯府富贵锦绣之中,见多了女眷勾心斗角,谢寒梅给高欢下套,他开始没看出来,后来怎麽会发现不了。枉他以为这是一次愉快的游学,有这等充满算计的女子在,和她搭话都是浪费时间。

对于谢寒梅的讨论只寥寥数语,此时,这两人都不知道,命运会让他们有更多、更深的交集。

回到灌县,谢寒梅挑了个人多的时候,把自家茶叶送进了高公子暂居的宅子。专门雇了一队人,挑着整整齐齐的担子,茶叶用油纸包成圆柱形,再装进编得精致的竹笼里,外面还帖着一张大红纸,“青城雪芽”四个墨字旁一朵梅花标记,下书谢氏两个小字。这样精致的包装,再长长一串挑起来,走在街上,就是一道风景。

早就说过,高家是以商起家的,当年给太祖提供过粮草的豪富,如今本家做官,旁枝经营着偌大的商业版图。

高公子是嫡枝的小公子,落脚在灌县也有无数商人巴结。这些小商人在高公子眼里不值一提,对谢寒梅而言,是最适合的合作对象。

“高公子喝了都说好”,有这句广告词,谢家的茶叶生意终于不用依靠县里的茶庄,与跑藏地、滇地的马帮建立起合作关系,销路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