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第一次遇到是在顺安王府举办的吟诗宴上。
据说书先生说,那时的秦子卿就形迹可疑,但鑒于梁昭爱慕者颇多,其中不乏像她那样躲在暗处追随梁昭,偷摸观察他喜好的人,便没人多想,梁昭甚至亲手给她递了一杯水。
秦子卿想象当时的画面,觉得难以置信,正主给黑粉头子递茶?说出去够被对家嘲笑一辈子了。
当时的所有人也都觉得难以置信,但梁昭美名在外,靠得就是细节的堆砌,旁人也就只当这是他教养的体现,习惯使然。
当日宴会结束,有下人捡到一块香囊,上面绣有兰花草,有人猜那是云中淮落下的——他喜兰花是人尽皆知的事,但梁昭却微笑摇头,将香囊收下‘
之后几天常见他坐在窗口,拿着香囊发呆,有眼尖的人看到香囊背面的字:秦子卿、云中淮,中间连着一个蚯蚓般扭曲的符号。
听故事的当事人盯着自己的手思考:
说书人的话当然不能全信,比如他说梁昭坐在窗下对着香囊发呆,且不论这香囊属于谁,这一情景发生在梁昭身上就足够恶寒。
关于香囊上绣字这一点,秦子卿是有些怀疑的,这样的细节被一个说书人知道本就奇怪,但她又隐约有点相信,因为她确实有和对方所形容的很像的一个香囊。
那是她旅游途中路过寺庙时朝方丈求来的,又花了五十元用庙里所谓的香火线让机器打上去的名字,而这个香囊也确实在几个月前丢失,她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说书人口中两人的第二次相遇是秦子卿处心积虑的刻意为之,偏偏当日下雨,淋湿的人楚楚可怜,梁昭本就心善,见状不会不管,况且他还要归还香囊,这才给了秦子卿机会。
低头思考,下意识朝大衣口袋的位置摸去,发现衣服没有口袋,就算有,里面也没装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