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页

好在也没有让袁晏等得太久,袁晏是日清晨下的船,用过午膳后,宫里的信官就来到了驿站之中,传来皇上的口谕,明日袁晏无需随京官上朝,申时初刻,单独在尚书房觐见。

皇上做如此安排,显然是希望袁晏在百官面前露脸之前,与他单独会见,至于为何如此,袁晏自然猜不出来,想那信官也不得而知,袁晏出门之前,袁通判再三叮嘱,京城不比青城州,袁晏人生地不熟的,应该广结善缘,因此给他多多地带足了银两,又吩咐他凡事多想着打点周全,礼多人不怪的道理。

袁晏从随身的荷包里取了一片金叶子,将那名信官请进厅里喝茶,那信官收了金叶子,只说宫里琐事繁多,这茶就不必了,又交代袁晏只管好生休息,明日提起精神回话便是,当今皇上最是仁慈体下的,不必过分惶恐。

袁晏应了声,将信官送出了门。

虽然皇上尚未召见,但是袁晏进京的消息一早便传出风声,对于京官来说,袁晏之名多有耳闻,只因他身在青城州,所以难得一见,他这一入京,便有不少拜帖送上门来,或有找他了解兴业办诸事的,或有试图借他搭上简阳王的,想到皇上的意思,袁晏只得先推了不见。

及至黄昏,简阳王府上的长史官也来到了袁晏的驿站,带来简阳王的消息,说此番袁晏进京,本打算今日与袁晏一见,只是今日皇上留了王爷在宫里对弈,所以就留宿在宫里,明日见过皇上,再请袁晏过王府一叙。

袁晏应下,既然来到京城,作为所谓的简阳王门下,这简阳王会召见他自然是情理之中,可是皇上令他明日一见,今天偏就留了简阳王在宫里,也不知是巧合,还是皇上有意为之。

第 42 章

说是申时召见,实则袁晏提前一个时辰就在宫门外迎候,京城的冬天比青城州更冷,今日面圣,袁晏穿了朝服,虽然披了大氅,可宫门口的穿堂风,还是给他吹了个透心凉。

总算等到个宫人领着袁晏往上书房走去,袁晏跟着领路的人,穿梭在宫殿的回廊里,有了层层的宫墙遮挡,没有北风带走身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热气,袁晏这才渐渐觉得身上暖和起来。

那名宫人边低着头疾走,边对袁晏说道:“袁大人初次进京,想必不懂得这面圣的规矩,小人曾经受过李寻大人的恩惠,所以提点大人几句,您进殿之后,须得低头,放轻脚步,万不可直视圣上,行过礼,要圣上开口才能起身,圣上问什麽,您便答什麽,圣上的话若是没说完,您便低头听着,千万别随便开口。”

那名宫人又顿了顿:“当然,当今圣上的是极宽宏的,只是袁大人头回上京,该全的礼数尽量周全,方才能叫人挑不出错处。”

历朝历代,哪个不是派系林立,朝上的群臣互相攻讦更是常事,如今朝堂上,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袁晏呢,一个不防头,不知道就要闹出什麽样的事端。

“多谢公公提点。”

袁晏这辈子连着上辈子,都还没有跪过活人,可既然来到封建王朝,袁晏自然也早有下跪行礼的觉悟,好在他对这些事一向看得很开,要求下跪的是人,给下跪这一个举动赋予尊严意味的也是人,跪与不跪,对他来说不过是屈从于王权还是屈从于人造舆论场的区别罢了。

若非要说,袁晏倒宁可屈从于王权,毕竟这正是这个时代得以运行的相应规则,且违反规则需要以生命为代价,亏本的买卖不做,袁晏一向是个遵守规则的人。

终于走到殿门外,预备进上书房,守门的宫人进去通传,引路的宫人则接过了袁晏的大氅,袁晏进了上书房,四下里多个炭盆烘着,暖得都让人恍惚,不觉如今已快到年下了。

袁晏余光能看到屋内座上有个穿着黄袍的人,但还是按照那名宫人的吩咐,没有与他对视,他行过礼,等着皇上回话,按一般电视剧的套路,待到皇上说些免礼平身赐坐之类的话,他就可以起身了。

“奇变偶不变。”

袁晏一时之间有点茫然,甚至怀疑起了自己的耳朵,但他的嘴不知道为什麽,反应得比他的脑子还要快。

“符号看象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次不仅是文字,皇上甚至唱出了曲调,袁晏全身一震,甚至顾不得什麽礼仪不礼仪,周全不周全的了,他擡起头看着座上的皇上,皇上的目光跟他一样,三分期待,十分激动。

“胜利歌声多麽响亮!”

袁晏与皇上一站一跪,在富丽堂皇的上书房里,皇上的桌前堆满了奏折,上面记载的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他们二人目光炯炯,对歌了一首《歌唱祖国》,即使是在穿越片里,这个场面也是要多荒唐有多荒唐,可是袁晏此刻,却差不多要留下激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