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杨窈若晚上夜会周公之际,终于得以安宁。

接下来又卖了几日,毫无疑问,都是盆满钵满,且成功叫重山书院旁的孔庙摆满了枇杷。虽说想叫学生吃苦头的念想没达成,可是杨窈若日日混迹市井,倒是把物价民生都摸了个清楚。

又是一个白日,杨窈若拎着篮子,正準备带她的枇杷踏向助学之路时,在将将出门之际,被应老先生喊住。

“今日卖完枇杷,明日就不必再去了。”应老先生咬着青枣,咽都还没能咽下去呢,就急急走来对她道。

杨窈若愣了愣,“不卖枇杷做什麽?”

“读书,写字。”应老先生没在意学生的突然变笨,耐心为她解释,“让你卖枇杷,不是为了挣铜钱,而是为了让你体察民生。

何谓民生?你日日做的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便是民生。每日辛苦,却未必能有所获,差了一文钱也是要挨饿的。你先前连青杏的物价几何都不清楚,我观你衣虽俭朴,可眉宇舒展平缓,行事任意随性,家中人必定呵护太过,焉能体会。书上得来太浅,亲历方知民生之艰,方能明白如何施政利于民。

学而优则仕,我的学生多是考科举,沖着为官去的。你虽是女子,本朝无女官先例,可我的学生,一视同仁。”

他难得正色,混浊的眼睛里却是清明,目光如炬如尺。

杨窈若闻言,放下篮子,沖他低头一揖,极认真道:“学生受教,终生不敢忘!”

做事情有始有终,杨窈若告别应老先生后,提起篮子继续去书院附近卖枇杷。

留在院子里的应老先生吃着青枣,望着他家孤零零的枇杷树摇头,“再卖下去,方圆十里的枇杷都要叫她卖完了。如今枇杷的价钱贵了一倍有余,老夫都舍不得买。”

还别说,那麽多人买,总有功课考得好的,于是一个个越传越厉害。

考得好的觉得是枇杷对了孔圣人的心意,考得不好的,见有人考得好,便觉得是自己哪里不够诚心,摆放枇杷时没有洗手,祈愿时不曾说清楚,睡觉时头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