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衣服,浇完菜,便在西侧房里看邸报。
这些年他虽居于后山,却并非对朝堂之事一无所知。
初到青山村时,生活实在困苦,而他又不得田间劳作真谛,全凭着楚三接济过活。
楚三日子同样困苦,又受楚老太管制,每次楚老太发现楚三接济他,总少不了一番辱骂。
不愿牵连无辜之人因他受辱,便拜托楚三在镇上给他找了份代人抄书,撰写碑志的差事。
每当有商户需要抄书或润色碑志时,楚三都会带回来转交给他,完工再去镇上交工。
借此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得到饱览群书的机会,商户对他交出的东西满意,他想看一份新的邸报也不是难事,一举三得。
只不过小镇落后,消息闭塞,皇室之事密而不发,抑或寥寥几语,很难猜得準实情。近有传言广景帝病重,不知真假,不过关于前朝的消息倒是得到得多。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历史向来由胜利者书写,更何况楚国的精兵悍将,珍宝典藏,早在和谈的那几年便开始秘密南下。
当年景国费尽心机,攻下的只是一座空城。
广景帝看到空无一物的楚国皇宫时,其愤怒可想而知。
这些年有关前朝逆贼的消息络绎不绝,追捕他的消息也未曾断过。
只不过景国一统中原,百姓安居,前朝占据岭南,休养生息,与他当年谋算的结果一般无二。
十年前,楚国皇室留在皇宫,就没想过活。
楚国气数已尽,只要楚国皇室消弭,广景帝不会刁难楚国百姓,用楚国皇室衆人的命来为数以万计的楚国百姓求一份安宁,值。
在广景帝提出用他一人之命换楚国皇室衆人之命时,他更觉得值,只是没想到宣帝会在最后关头改变主意。
他茍活于世,是这场谋算唯一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