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不是因为这个,他若是选了哪个儿子帮忙,难道不会给其他儿子一些错误的信号吗?
他现在还没有任何立新太子的计划,準确的说,若非当年朝局複杂,以他们满族的习惯,本身也没有立太子的传统。
如今这些儿子们现在的模样就很好,看看他们,干起活来多起劲啊,以前除了哪有这麽上进。
除了这些选择外,其实若是严绮云不是胤祈的额娘,康熙觉得让她来帮忙整理折子也是不错的,反正她久居深宫,和外界联系也不多,最重要的是她聪慧,做事合他心意。
不过她是个惫懒的,即便真的叫她来,约莫还要借口“后宫不得干政”来拒绝呢。
康熙想到这里,便搁笔说道:“李诚,去请皇贵妃,就说她前些日子同朕一块儿编的那本算学书印了两本出来,叫她来瞧瞧有什麽错处。”
这自然只是个托词,毕竟这东西下印前,不管是她或者康熙都审了两遍,后续还有翰林院负责编书的人也审过的。
别看翰林院都是“文科生”,但是这时候的读书人可比想象中博学,学的不够全的根本上不了岸,毕竟科举的试题什麽五花八门的都有。
其中找出几个精于算学的也不难,只是算学在如今是小道,包括康熙自己,即便颇为喜爱,也觉得只能作为爱好。
严绮云自然是不认同的,虽说没有和在现代时和人争论那样直接,当时也委婉表示,算学日常生活中还是十分必要的,若是不通算学,家里的帐管不好不说,去外头买个东西都不知道该付多少钱。
康熙本身就喜欢算学,自然当即附和了几句有道理。
不过也就说说,算学在读书人的书单里面依旧是重要层级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