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一度热闹,柔嘉也顾不得心里点点的小情绪,转而端出云淡风轻、八风不动的高人形象,微笑着点头朝百姓们致意回礼。
胤禛倒是淡然,每走一段路,就单手行个佛礼,道一声“阿弥陀佛”。他另外一只手,需要时刻牵着有些欢腾的马儿小棕。
总算来到了商队驻扎的大宅院,柔嘉和胤禛相视一笑,心里均松了口气。
西秦县的百姓,对他们的热情程度,堪比李家村诸人。幸好,百姓们很有分寸,从来不会上前打扰他们办正事。
当然,也偶尔有个别想法清奇的百姓,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之前就有一个女子,让人擡着她病死的夫君,到李家村跪求柔嘉赐下神符,让她夫君还阳重生。
那女子说得还头头是道,句句是理。说什麽她夫君祖上世代积德行善,如今却只有她夫君这一根独苗,便是上苍也不忍看积善之家断绝后代啊。还说什麽许道长法力高深,定能向阎王爷陈述实情,求其网开一面,允她夫君还阳归来。
当时听完那女子一番无理取闹的说辞后,柔嘉都沉默了。不说她并没有那女子所以为的翻天倒海、上能登天宫、下能入地府的神奇本领,就算她真有,她有什麽理由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出手?
难道就凭那女子的一腔深情,阎王爷都要为其动容,允其命数已尽的夫君还阳,与其重聚,共谱鸳鸯?
这件事堪称柔嘉遇见的最奇葩事件,没有之一!毕竟,其他脑回路清奇的,无非是想求财、求子、求健康,颇有一种临阵磨枪,见佛/见道就拜的盲目,但除那女子外,并无其他人把柔嘉当作比阎王爷还厉害的人物看。
那件事的后续,还是赵县令出面,才迅速完美的解决。若非赵县令站在柔嘉和胤禛的一方,仅凭那女子一哭二闹三上吊,要生要死的架势,就够柔嘉和胤禛心烦了。
毕竟,他们是高人,本就打着救助苦难百姓的旗号,处理事情的手段,自然不能太过强硬了。以上一些耍赖皮的,还真不能直接叫人给哄得远远的。
商队的人早就收到了通知,知道胤禛和柔嘉今日会过来,凡是在县内的人,早早就等在了大宅院。不愿这些人心里有何想法,目前来看,至少表面上还是“一切听从胤禛指挥安排”的态度。
之前那六、七个冒尖儿的椽子,如今还在县衙里的大牢里关着呢!
即便有人私心里觊觎柔嘉和胤禛的珍奇异宝,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再轻易出手。
柔嘉和胤禛走进大宅院里的议事堂,这里已经分几排坐了有几十人,还有一些人挤挤挨挨地站着。
最上首的两个位置,是特意留出来给柔嘉和胤禛的。
大宅院里话语权最大的商队元老之一,笑呵呵地引着柔嘉和胤禛入座,还让下人赶紧上茶,一副当家老爷的气势。
柔嘉环视一圈,至今围坐在第一排的十几个男人,各个都穿着锦衣长袍,端着姿态坐在椅子上,瞧着像是天生的地主老爷一样。
她不由皱皱眉,当初她就有些反对胤禛的提议,这些人虽然识文断字,虽然有些心机智谋,适合经营商队,可他们本身就有不少劣性。
试想,一个旱灾、水灾之前,家境不错,能读书识字的男子,为何在逃到西秦县的时候,只剩下孤身一人?父母妻儿亲朋皆无了,抛开意外和偶尔因素,这其中,难保不会有猫腻。
柔嘉仅仅多瞧了几眼第一排的十几个男人,就暗道庆幸,幸亏她之前选择对这些人避而不见,否则她恐怕早就忍不住向胤禛建议,赶紧换掉这些不仁不义之徒了。
她侧头看了胤禛一眼,心想他运气还真不错,商队的小领头里,有一半儿人不是好东西,但他竟然还是把商队运行起来了,而且还弄得不错!
胤禛淡定入座,仿佛不曾注意到商队小领头们的不对劲,他端起桌上的茶,浅啜了一口,俊朗的眉微不可见的蹙了蹙。
上好的铁观音,也难为这些人,还舍得拿好茶出来招待他!
胤禛眼底闪过一抹厉色,又迅速沉澱下去,只剩下一片淡然平静。
他擡眼看向衆人,很是自然地双手合十行了个佛礼,开口便是一道惊雷:“阿弥陀佛,贫僧今日前来,是来与诸位道别的。”
第一圈老神在在端坐着的人,顿时惊然,他们这几月走南跑北倒卖货物,之所以如此顺利,皆是因为他们在世人眼中虽是商队,却也是一群义士。
有慧通大师和许道长的招牌在,他们赚的银钱,买到粮草物资,表面看来都是用来救济难民的。所以有不少有良知的商人,愿意舍几分利,得个好名声。就连那些占山为王的匪徒,也从没有打劫过他们商队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