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得到了沈闫的大力赞赏和支持。
他和她想到一块儿去了。实际上在有了要当皇帝的这个念头后,沈闫就在琢磨这件事了,哪怕是如今登基做了皇帝,却也很难轻易再对人讲起这个。
这也不是个能和臣下议政的话题。正好和皇后是知己至交,多好,可以一起讨论了。
两个人一块儿合计了半个月,就有了这次至关重要的早朝。
内阁权力过重,自是要削弱相权的。要加强六部尚t书九卿科道与朝廷与沈闫这个皇帝的联系。
太监权力过重,也需要裁撤整顿十二监的存在。
太监就不能再有更高的等级和参政之权了。司礼监是一定要成为过去的。
在越襄的建议下,沈闫立了勤政殿书房,将学士们放在身边议政,书房拟旨发布,内阁就彻底成了一个类似于秘书之类的宣发平台。
宫中也有专管的事务处,宫里宫外泾渭分明,太监和宫女就成了一样的,不可接触外朝,只能在内廷侍奉的宫人。
同时待遇的提高,也会慢慢削减他们的落差感。
免得叫人以为,有了一个太监颠覆王朝,就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当皇帝,想着效仿,想着取而代之。
越襄当然知道,不能够随便将这里的进程拉高拉快,想要发展的更为高效先进和平等,还是要让历史按照自己的轨迹慢慢前行。
她会慢慢的潜移默化,也会和沈闫一起努力,哪怕现在做不到,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甚至是两百年,总会有一个巨大的进步。
量变会有质变的发生。
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皇帝的话语权,至少三代以内,都会是沈闫这样勤政爱民,怀揣着民心为重的好皇帝。
那些更好的改革与措施,越襄都愿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