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前夕小农神
大易各地大旱的奏报递交朝廷, 朝中诸位大臣皆因此事争吵不休。
其中大部分秉持着两种观点。
一种则是陛下派人赈灾,同时下罪已诏;
另一种则是府库空虚,让天下富户捐款赈灾, 若有动乱派兵镇压。
两方争执久了,吵出几分火气, 越演越烈。
“陛下今年亲政,才刚换了年号就下罪己诏,你让百姓如何作想?有一是不是就有二, 翻翻史书, 哪个皇帝不是在晚年想保名声清明才这麽干的?”
“可你不瞧瞧如今情况, 让天下富户赈灾,t 只怕第一个生乱的便是那些大户,他们不就盼着灾年坐地起价捞上几把?不贴合实际你还想好好当官呢?”
久未上朝的少年天子已初具风流姿态, 衣衫不整,眉眼慵懒,卧坐龙椅绕有兴致地看着下方大臣快要打起来的盛况。
实在不是群臣忘了情态才会如此, 当今这个皇帝性情实在古怪, 他并不喜欢臣子端着,曾说:“在朕面前都惺惺作态, 装模作样, 朕如何信你们能为大易好好办事呢?”
甚至一度将好面子的臣子当朝扒去衣裳,啧啧品鑒:“爱卿肤色白皙, 好比凝脂美玉,今后不如改名玉卿?”
那名臣子也有些气节, 一头撞死在柱前, 宁肯死也不受此辱。不过他就算死了也逃不过改名的命运,皇帝最终还是在他的灵前送去诏书, 大意就是……玉卿好走。
直到现在,皇帝还时常会对朝臣提起玉卿,若无人同他缅怀,又要大发雷霆。
时间久了,大臣们只好事事都顺着皇帝,以免丢了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