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才是比他们更庆幸,要不是太子在,这小王八蛋要是给他弄了几个男妃出来,即使是为了大清领土,他也不能这么牺牲啊!
领土扩张,打了胜仗,每个人都很高兴,除了太子。
胤祉偷偷道:“感谢为国捐躯的二哥。”
小趣事二。
胤礽登基后改年号为永和。
他自己本人就是太子登基,且太上皇还在,下兄弟们也没什么不服的,唯一点小麻烦就是大臣们是试探这位皇帝的底线。
康熙虽然清楚大臣们的套路但是不会提醒胤礽,这是皇帝和百官的博弈,若是胤礽不能压服,那就说明他这个皇帝也不适合大权独揽。
意料之中,胤礽也是个强势的皇帝,他会被大臣们说服,但是不会被包含私心的人迷惑。
地位稳固的皇帝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在他的手里国家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可大清领土广阔,周边小国无不臣服,国库也是一年比一年富裕,胤礽因此就盯上了教化之事。
他有心在京城建一座大学堂,包容万象,为了鼓励官家子弟和百姓前去就读,他干脆把自己一应儿子侄子塞过去。
康熙的儿子就生了两位数,孙子更不得了,现在他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了。
还在读书年纪的都被塞去了京师大学堂。
其中就有老四家的弘时、弘历和弘昼,这二人是天地之差。
弘历好学,甚至还有余力回府接受先生的小灶,弘时虽然听话,但是成绩一般,弘昼则顽皮偷懒,被胤禛打了几次哭唧唧的认错最后还是改不了。
更何况胤禛眼见着兄弟们的儿子都在京师大学堂念书,每个月还有排名公布。
弘历一直保持在前十,弘时比他们高一级,成绩在五十名左右,而弘昼每个月都在一百名名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