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院开办后,又让人各处宣传,孩子生下来如果不想养不要着急溺死,可以送到官府成立的慈幼院里去。

果然,在有慈幼院的地方,溺死婴儿的概率大大降低。

萧惜惜又出了钱在各地的慈幼院聘请教书先生,等孩子们大一些就教他们识字,将来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做工回报慈幼院。

这样也可以让善事良性循环的做下去。

第一批见到了成效,萧惜惜很快又筹钱开设第二批、第三批。

秉承着不能可着同一批人嚯嚯的原则,她这一次采用的是公开募捐的方式,表示如果有哪些世家大族或者店铺,想要好的名声,可以通过赞助他们开设慈幼院来宣传自家。

赞助金额不设限,只要有心,即便是捐十文钱,也会将名字刻在慈幼院门前的石碑上。

当然,捐献的越多这石碑上的字也就越大。

于是,慈幼院得到了不少世家大族和商贾之家的赞助,顺利开设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甚至这两批的规模比第一批更大,收养的孩子也更多。

随后,随着慈幼院的影响力增大,各地的富商参与进来,创办更多的慈幼院。

慈幼院的功能也慢慢扩充,因为有教书先生在,有些人会把孩子送进去认识几个字,不图科考,只为了生活能更方便。

慈幼院的学堂象征性的收几个铜板,价格实惠,但对于慈幼院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支撑。

十年后,大楚几乎每隔二十里就会有一家慈幼院,分布范围之广,先前历朝历代从未有过。

而随着第一批慈幼院出来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除了参加科考做官的外,各地的酒楼商铺,选人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慈幼院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