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就是因为没办法,就是迫不得已,就是为了省事嘛,云家和小云老板能有什么歪歪心呢?不存在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承重牵拉和安全度好像有点不可兼得了。”
完全习惯了颠倒作息的云栖栀坐在沙发上,脚压在沙发边边,手掌根托住下巴,笔还在指间晃来晃去,慢慢说道,“以往的小区都是……如果是高层的话,那就是纯单栋。如果是那种五六层或者七八层的,通常模式都是三四单元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个长条。”
她把手抬起来,在面前的空气中比划了一下。
“独栋的好处自然就是塌只塌一个,但如果真塌,按照咱们现在的布局来看,只要建高层,不管它最后往哪个方向塌,都必定会牵连周边建筑。另外以后不确定会不会有地震以及大风大暴雨什么的。”
“联排会彼此间受影响,但连在一起后,扎在地面的横截面积扩大,安全性相对高些。”
现在的员工们都已经是建筑熟练户,要说在密山的时候,还得靠专业人士领着,动工也没那么大把握的话,现在已经可以拍着胸膛承诺他们抹得每一道泥巴、压得每一块砖都是合乎标准绝不偷工减料极为扎实的,并且由于松捷的信息完全放开(且在上限方面没有约束),设图的那些非常大胆,承重以及地基方面都是往狠里深里扎的,哪怕房屋空间占地面积少点,也得多加一条非必要型支柱。
但他们不能保证未来如果再有什么极端天气,房屋能不能坚持住不垮塌。
到底是建高层还是建普通小区这点,一开始大家没怎么讨论便已经决定了,到现在为止都是彼此心领神会。毕竟现在最关键的点还是“让人活下来”而不是搞细致化,那都是社会中后期的事了,跟这会儿的“莽荒年代”没关系。
比如说在第二栋宿舍楼还没建起来的时候,先把第一栋楼的电梯给安上这种事就不太可能发生——第一栋宿舍楼里面儿的楼梯围栏到现在都没有建好呢。
那既然这样高层就没必要去考虑。安全度、逃跑能力以及大家对高楼的心理阴影等等方面姑且不谈,非要建个三十层四十层五十层没电梯,那人每天爬都能爬死。而且越高的楼就代表着越高的供电供水压,还有那什么楼顶水箱什么的,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建造工们对此态度都比较谨慎。
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的云家小分队成员里面,伊丽丽率先开口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到房子建好以后,把地面稍微清理一下。要不要在房屋的周围设一种防护型设施?类似于抢救类。假如说真的发tຊ生意外,那么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低层的人可以出来,高层的人就只能跳楼了。如果在墙体直接内嵌一些攀爬导索,拉防护网隔离,能不能起到些作用?”
应卫松挠挠下巴:“你指得是?”
伊丽丽低头画图:“首先是在楼层的后侧整体放置那种气垫或者海绵,然后在楼顶打入嵌合锤,围着走一圈,扣上导索,然后在楼与楼之间的上侧拉网,一方面可以短暂攀爬,另一方面也是起缓冲作用。如果楼没塌完,那网能把人捞住。即便是楼全塌一点没剩,网一海绵垫二,也不会造成过度后果。”
小云老板觉得很妙:“备案复审讨论。”
伊丽丽低头右手拿纸笔记录,左手指头也没停,摁着屏幕同步语音输入。应卫松在旁边等着,等她写完便收到手里,看完后打开桌子侧面的复印机,将初稿放了进去。
翟嵇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步拿出新的报告纸谈起下一个话题:“第二栋宿舍楼我们预计的是8x2横列和10纵列,暂命名为a2单元。这里的初步规划就是中转区,全租房,设上下床的集中管理,等到他们挣了钱或者成为云氏的正式员工后,再以个人租房或者个人买房的名义住到a1a和a1b。a1b暂时先归在蓝图,最起码……要等到云氏大厦、食堂先建起来后,看看当前的居住情况再选择开建与否。”
“嗯。”这一点云栖栀有数。
现在已经建成的半宿舍半家庭版小屋楼a1a和未来的a1b那是纯白板,里面什么都没有,往后卖出或者租出都是可以自由装修或者更改家具布局的,要是从云家超市买回去油漆还可以刷墙贴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