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栀下笔。
首先找几个比较“好”的医护,先把各阶段的花销“定价”,就像是把阑尾总流程定价三千(或者五千)一样。那么普通人如果感冒,根据原因分流感、热感、着凉等等,根据程度分轻型、中型、重型以及并发症之类。
那么普通人轻度感冒,云栖栀按自己的情况觉得,一般一盒感冒药里面一板两板吃完也就tຊ差不多了。当然这点还是得听专业医生的,到时候直接量化标准。
也是因为现在天气极度严寒,人们的状态又都不好,不抓紧治疗便极有可能造成后续严重反应。要不然普通的轻型感冒,如果人体格不错、免疫力强,大鼻子挂两天其实能慢慢自愈的。上辈子云栖栀上学的时候,很多身边人感冒不是太严重都懒得吃药,照样去喝酒蹦迪唱k。
那么举例子,如果是【着凉感冒程度中型】,医生可以在着凉(风寒)感冒药类或者普适西药类进行选择,选择的数量卡死在“中型”里,比如说如果中型是指两盒,那么医生就只能支取两盒。
然后医生填表格,说明病人感冒的原因和程度,再用电脑提交后,同步显示在特派这边,第一轮直接通过,不用经过审核处审核。然后就派出……或者说以比较特殊的颜色,也显示在特派可以接的任务中,到最后说不定还能专门流通一个“新型外卖医院小哥线路”,这些特派过去后,把所用药物直接交给对接医生,还能再顺路看看病人真有假有。
然后每周或者半月,审核处再对医院的所有病患和药物消耗进行统一的数据统计和核查。
如果病人后续恶化,比如从中型恶化到重型或者引发后遗症了,就直接随机抽出专人去查看情况并做备案。情况属实后,再分配药物或者采取其他解决方案。
云栖栀托腮,笔尖在纸上又点了点。
然后就是特殊情况:每个科室都有一批紧急额度。一批危重病所需要的紧急抢救需要。
像是普通感冒发烧这类,不会因为延迟半小时一小时就危及生命,但什么冠心病、高血压急症这类,半小时那真是花儿都谢了。所以各科室可以按照以往处理的急危重症可能性,备好一批相关药物。包括之前被当做例子的感冒发烧部分,也可以备一定数量的抗生素或者紧急使用降温药之类。
类似麻醉药、止痛药、手术器材以及相关用品等等按五人份(或其他数量)放在医院。手术室需求物品搁进医院保险箱里由急诊主任或者院长负责,如果有类似情况发生,比如说车祸灾难失血抢救、阑尾炎等等这样不能等的,先救人,过后空闲下来再提交简单报告,但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
这点也是云栖栀觉得现在情况下最没啥问题的,毕竟现在青绍区这边的圈子就这么小,一点风吹草动群里面都能讨论半天,如果医院那边来了什么真正的重病号,那医生估计还在手术室抢救呢,外面就已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扒完了。
同样,这批“紧急使用”也会在每周或者每月审查内确认情况,还有没有、是否滥用盗窃、是否过期以及外皮破损之类的问题都要打勾。
这样一来,每剂通申,如果治疗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或者存在其他疑点,都可以很快对号然后询问查证。
再者治死人这样的情况,不需要去特意盯梢就能知道了,毕竟现在科技手段和自然气候天气下,周围还全都是人,不光是医院里的还有同属于大学城里的其他研究区成员,处理尸体那都是个超级大问题。
云栖栀放下了笔,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又思索起来。
要说这套流程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繁琐且稍拉长进度了。比如说万一要是特派那边没有空闲,药品迟迟没有送到呢?晚一小时半小时,那会耽搁多少时间?
安静半分钟,她继续备注。
先按照这种流程走一个周或者一个月,大致估算出每日接待病患的平均数量以及各种疾病的倾向数量。假如说算出来每日感冒或者发热就诊病患在25、30、28、27等,就取平均约数28,然后备28份在医院那边,多退少补。
再往后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这个数据会越来越精准,也会在其他方面,比如说气候与人员关系、政策落实情况甚至房屋供暖要求是否达标等等,都可以起到辅助落实作用。
云栖栀又审查了一边,确认没有乍能看出来的问题后,便兴冲冲递给逄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