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之前的形象太糟糕了。”他们大笑,言语间依然亲切,并没有我以为的那种倨傲。

“你们这是准备去干吗?”我调整了心神,努力做到直视他们。

“我们四处走走,熟悉熟悉。”裴先生,也就是小拖把的爸爸开口道。

我点点头,“我宿舍就在那边,有事情可以找我。”告知了他们宿舍的方向,我就回宿舍了。

翻开师父给的书,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一读便深深地陷了进去

第二天,我早早地睁开眼,24个比利在我脑海中久久不散,我迫切地想就书中的几个点和师父讨论一下,一个人身体里面怎么会存在那么多截然不同的人格?难道不是被夺舍了吗?

霍辞也是这种情况吗?

“《24个比利》虽然是一本书,但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也就是说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只不过非常少罢了。”师父耐心地和我讲这本书的渊源。

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每一个人格好像还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根本不是别人,还是他自己?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但是大部分心理学家还是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苦难。就像书中的比利,童年期不断遭受母亲的虐待,害怕、绝望包围着他,他不想面对这些,便生出一个强大的人格来帮他应对。

同样的,每当他想逃避某些痛苦时,便会分裂出一个新的人格来代替他面对,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每个人格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

“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啊。”我是想说,为什么只有比利分裂了那么多人格,而大部分普通人还是正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