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呢,却是为了交际应酬,反正这样累积下来食铺里的客人除了平民百姓也有许多翰林院的同僚。
黎家的食铺气氛很好,二楼有雅座也有包厢,三俩好友吃吃喝喝的也可以唠唠嗑。
自然地,在食铺里当过跑堂的黎二郎也听过一些三郎的同僚们闲聊,知道一些官员们身上发生的趣事。
又或者说是,囧事。
总之,类似的事情是真的在京城那些小官吏身上发生过,却不是黎修平真实面对过的。
黎二郎继续叹气道:“哎,这不过年的时候又跟他的同僚还有上官走了一波年礼,结果年后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我特意跑回来一趟,是爹娘惦记着地里头还有些收成,叫我带一些米面粮油进京。这些可以自家带过去,院子里再种一些青菜什么的,好歹先把开春难熬的日子撑过去。”
其实打从黎家人在县城买了院子,村里面的田地依然在种却是数量少了许多,基本上都是黎老头带着黎大郎来回跑。
其他人都是在县城扎根,很少回来了。
那个时候已经陆陆续续请别人家劳力多的帮衬一把,石氏黎大嫂她们都不在家不方便管饭,黎老头干脆听从了儿子的意见请短工。
最最忙碌的那几天,基本上都是一天三十文钱不管饭,村里大多数人愿意做的。
再后来,黎老头要带着家里人去京城投奔三郎,则是直接把田地都托付给族人帮着管理了。
那个时候就讲好了,每年收成的一半都给族里,具体怎么用由黎氏一族的族长安排。
条件也只有一个,以前家里的田地都是黎老头带着儿子们精心料理的,也别等他们走了几年都给荒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