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娇藏 艾哟哟 1037 字 2个月前

臣寻无比心慌:“夏漪涟,你……”

“你别说话,听我说。”他收回视线,侧首向着她,“或许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但我还是要说。其实我什么都不想要,我不想做辽东郡主,不想要贵妃的封号,我更不想要大齐这万里江山怎么样,我只想……我想看嫁衣穿在你身上的样子。”

他怅然一声叹,“臣寻,穿上嫁衣的你,一定是这世上最美的新娘。”

臣寻死死咬住唇,看他孤身远去。

--------------------

第74章

==================

大戏散场后, 齐国逐渐恢复了平静。

不过,只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大齐的朝廷正在经历浊浪滔天。

新君每日上朝理事, 十分勤勉。他不但处理了不少先帝在世时积压许久的悬而未决的政务, 还借机革除利弊, 整饬朝纲,手段十分凌厉。

他堂弟投胎投得好, 江山靠自己老子打来,出生于皇宫成长于皇宫, 甚少去宫外历练, 也没见识过人的多样性, 不知民间疾苦和人心变幻莫测,肃王却不然。因为常年身在民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使得他阅历丰富, 见多识广。

特别是从前百官全没把他当一回事, 自是在他面前毫不掩饰真面目, 贪和恶的嘴脸暴露无遗。肃王上位后,便有不少大臣被他整治, 打击的对象精、准、狠。

每一日, 文武百官都有种“又揭开了一层覆在新君脸上的面纱、更看清一分他的真实面目”的顿悟,如梦方醒, 先前心存的“新君是个好糊弄的人”的想法现在想来可笑之至。

高官显爵之人, 有几个是清廉正直的?都经不起检验。一时之间, 朝廷上下风声鹤唳, 哀嚎遍野。

心中有鬼的“肱股之臣”, 提心吊胆, 暗自筹谋反制,面上教唆言官们一封封上书痛斥皇帝不够宽厚,暴虐残忍,做得太过。水至清则无鱼,试图从道德层面逼迫皇帝罢手言和。而那些靠着自己十载寒窗进了朝廷却一直在底层挣扎的年轻臣子,则奔走相告,激动万分,直言新君是能将羸弱不堪的大齐治理成繁荣强盛的帝国的中兴之主。那面御史痛骂皇帝,这面集体上书为新君摇旗呐喊,歌功颂德,甚至鼓动皇上自己为自己加封号,说他如何如何英明贤德,堪比尧舜转世。

如今朝中分成了鲜明的三派,一派以执掌各部各司的老臣为主,这是当权派。一派以人微言轻或是步入仕途不久的青年臣工为主,这些人心中尚有一腔热血,为国为民,再加两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就能一点即着。剩下的人,没站队,抱着隔岸观火以及远离是非的姿态。

“难得我等命好,遇到了这样英明果决的君王。咱们不能让皇上孤立无援啊,咱得要帮他扩大声势,还要一起痛打落水狗,将狗主人的党羽们一网打尽!”

这铿锵发声的人叫蒋文昭,时任礼部主事,是支持皇帝整饬朝纲肃清贪官恶吏的积极人物。但他认为还不够彻底、坚决,便数度前来游说臣寻,试图让她站出来弹劾内阁首辅王振。

“王党的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只要首辅不下马,王党蛰伏一段日子,等到新君三把火烧完,他们肯定伺机会东山再起的。到时候朝廷还是从前那个朝廷,一样乌烟瘴气。皇上的努力会白费,会功亏一篑!”

这种论调,臣寻已经听得耳朵磨出茧子了。

全朝廷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这位大齐国爬升最快的官员,偏偏是最不想上进的官员了。

开玩笑,她读书走仕途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

“咳,蒋大人,望你慎言。皇上英明睿智,我们做臣子的最好还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办好上面交代的差事即可,不可逾矩。”臣寻极力推辞。

蒋文昭贼心不死,“尚书大人,陕西旱灾,因为王鳌的玩忽职守饿死了多少老百姓?就因为他叔父稳坐首辅之位,他如今即使被打入天牢,仍被狱卒好吃好喝地供着。唯有早一日将王党连根拔除,才能早一日还我大齐一个清朗的天啊。您一向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只要您站出来,振臂一呼,肯定追随者众!”

臣寻心烦无比,找出一堆文书假装要翻看,奈何蒋文昭好像没有眼色,杵在跟前不动,喋喋不休。

“王鳌干的伤天害理之事岂止这一件?咱们又往前说,大前年河南水灾,也是他负责赈灾济民的,可结果呢?朝廷颁布的文书下发之后,他一个月后才走到河南,百姓们坟头都长草了。不止王鳌,王振门下走狗鹰犬徒子徒孙,所干的坏事简直罄竹难书!”

臣寻知道蒋文昭说的都是事实,以王振为首的王党是大齐最大的毒瘤,臣寻亦深恨之。这一回他侄儿王鳌下狱,不少臣僚纷纷上书举报王鳌的罪责,要痛打落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