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页

苏轼却是说什么都不肯收。

可怜来福又跑了一趟,可没多久又回来了,气喘吁吁道:“少爷,陈大人说了,公是公,私是私,您与他置气不要紧,可别委屈了娘子和娘子肚子里的孩子。”

苏轼想了想,决定自己亲自走一趟。

谁知道他刚到陈家门口,陈、希亮像会算卦似的,知道他会来,已派人守在门口,自己压根不见他。

那随从直道:“苏签判,我们家大人叫您回去,他还说若是您不想要那些钱,将那些钱丢了或捐了,反正他给出去的钱断然没有收回去的道理。”

苏轼气的不行,只觉得天底下就没人能犟的过陈、希亮。

但把钱丢了?

他又不是傻子,为什么要丢钱?

他只能先把这些钱收起来,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再还给陈、希亮。

可有道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苏轼再与陈、希亮碰上,免不得要打一声招呼,两人在公务上再有所分歧,也得听陈、希亮将话说完才是。

渐渐的,苏轼只发现这位陈大人好像有两下子。

一日日下来,他也发现自己文采虽出众,但毕竟年纪尚浅,在阅历方面是远远及不上陈、希亮的。

水滴能穿石。

时间久了,苏轼与陈、希亮不说相处和睦,起码也是融洽了许多。

到了最后,苏轼在给苏辙的信中也说起了这件事,信中更是隐隐有此含义——八郎,好像从小到大你说的话就没错过,从前我觉得这位陈大人不怎么样,没想到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

苏辙在成亲前半个月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心情大好,只与元宝道:“看看,六哥不愧是要当爹爹的人了,果然沉稳长进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