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页

一块砚石尚是如此,更别说一个人,名头越响,在朝中,乃至在汴京的话语权就越重,旁人越是敬重他,别说有朝一日想救苏轼简单许多,甚至有些人看在他的面子上,想要对苏轼下手时也会掂量几分。

这就是所谓的不看僧面看佛面。

聪明人与聪明人说话,是点到为止即可,不用说的太明白。

欧阳修笑道:“如今我也算得上你的恩师,我的话你总该听上几句的,今年会试,我只望你莫要藏拙,全力以赴。”

“至于你想的韬光养晦,不引人注意,若来日子瞻真遇事,不是还有我在吗?我若能帮,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苏辙自知道这话有千斤万斤重,连忙道:“多谢欧阳大人。”

欧阳修原还要再叮嘱他几句,谁知就有仆从前来相请,说是有宾客来访。

欧阳修这才起身离开,他没走几步,身后的仆从不解道:“……这些年大人的门生不计其数,小的甚少见大人这般偏爱过谁。”

欧阳修淡笑道:“不过是见这孩子格外懂事聪明罢了。”

“他们兄弟两人感情极深,我想,若有朝一日子瞻知晓他弟弟一直为他藏拙,怕是心里也会难受的,况且,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苏辙却是听君一席话受益良多。

回去之后他便是愈发奋发苦读起来。

到了桃花杏花开时,就到了会试这一日。

会试总共三场,每场三天,天公作美,到了二月初九会试这一天,春雨终于停歇。

从前乡试时,苏家上下几乎全员出动送苏辙与苏轼前去赶考,可如今身在汴京,却唯有苏洵一人。

苏洵几次会试落榜,陪着两个儿子行至贡院门口,纵然千言万语,可话到了嘴边却不知如何开口。

一是羞于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