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边说,边看大姑脸色,显然拍马屁呢。
江南好笑,“那确实赚。”
说着,她起身回了趟屋,给大姐写了个卤猪头肉的方子,拿出来给她,“既然都到公社了,那不能只赚学生的钱。”
公社有不少干部和工人,还有镇上生活条件更好的居民,这些才是消费大头。
大姐接过,看了一眼便拒绝,“我不要,你自己留着。”
江南塞给她,“拿着吧,我也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你先试试好不好吃,再算算成本,划算再往外卖,我这辈子应该是用不上了,留着也是浪费。”
大姑眼看两人打哑谜,伸手将大姐手上的方子抽出来,看了一眼,问江南,“真舍得给你大姐?”
江南好笑,“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舌头好的人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弄出来,不值这么推来推去的。”
于是,大姑做主替大姐收下了,告诫大姐道,“如果以后真卖了,记着你妹妹这个情儿!”
大姐认真地点点头,大姐夫知道是什么东西后,也跟江南道了谢。
而后,大姑又仔细大姐问了家里缺什么,又教她上哪儿买,怎么买划算,大姐听着听着眼睛红了。
直至上工前,大姑才赶大姐和大姐夫回去。
看着二人的车走远,大姑跟江南念叨道,“你们主意都大,你大姐也是,哪家分家不请亲家去作见证,她倒是好,自己弄完了,被人白欺负,连做饭的家伙什都不齐全,才晓得回家来借,我看她那副生怕我生气的小心样儿,我都不稀得说她!”
江南好笑,“您明明是心疼大姐,舍不得怪她。”
大姑一听她这奉承话,又高兴又别扭,“就你说话好听。”
两人这才回了家。
江南进门后,问二哥李昶和二嫂孙秀珍,他们有没有做个体户的打算,她手上还有别的口味的方子。
两人齐齐摇头。
只听二嫂笑道,“我的手艺你不是没吃过,我嫁过来这几年,连妈这一手红烧肉都没学到火候,做吃食生意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而且,种菜也挺好的,赚得不比城里人少,累是累点儿,但是踏实!”
家里七口人,他们家分了二十多亩地,除去水田种粮食交公粮外,他们这一年三季菜种下来,能挣好几千块钱,公公婆婆也不藏私,每人该是多少,就给他们分多少,他们可不愿去做那冒险的事儿。
那一年,老三被打成那样、赵瑞被公安带走,夫妻二人想想都心有余悸。
江南闻言,只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