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觉得,自己聪明,自己对各种骗局、营销手段了如指掌,觉得自己不会被骗,也确实没有被骗过。
其实……这只是错觉,只是你还没有遇上合适你的剧本,还没有人去想过怎么专门对付你这类人。
更别说还在八十年代末,人们对于各种骗局、营销手段还并不太了解,接触的也不多,甚至是骗局已经存在,可大家并没有听说过。
麦芒集团不一样,从很早之前,李麦芒就亲自带着外宣部各种学习、锻炼,甚至是亲自上阵,手把手教学。
外宣部的工作人员更是从原来的何多多、郭媛两人,发展到一个二百多人的团体。
这里面有专业的演员、还有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拍摄人员、文案、策划……
当这样一个团体,加上李麦芒,围绕着销售手机这个命题来运转的时候,产生的能量是可怕的。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看到的广告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机缘巧合下得到一部手机,看到上面的网络消息,抓住信息差,翻身成为百万富翁。
对于梦想嫁入豪门的女孩来说,她们看到的是用手机的都是有房有车,身价千万的富翁,在网上聊天就可以认识。
对于油腻中年男来说,他们看到的是网络上到处都是漂亮的女孩子,不在乎他们油腻的外表,爱上他们有内涵的心灵。
对于家长来说,网络上的老师都是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也请不起的,可以让孩子成为人上人。
……
多种广告,任你选择。
如果有人仔细分析对比,会发现,除了华国,麦芒和盖世手机广告的相似度出奇的一致。
相似度甚至随便一个律师去告抄袭都可以成功,神奇的是,他们双方居然从来没有控告过对方抄袭。
尤其是麦芒集团,作为每年在律师团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每年光是打侵权的官司,都能从年头打到年尾。
这么明显的抄袭居然不告,很多人立刻想到,也许这广告方案是盖世先提出的,麦芒集团抄袭,所以不敢告盖世。
只能说,这是对麦芒集团的最大误解,任意堂表示不服。
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很多棒子国和樱花国的人都开始购买手机。
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原本没有购买手机打算的人。
因为棒子国和樱花国发展比华国要快一些,在此之前,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和座机。
对于手机的需求度并不是太高,可以延迟买手机。
这样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后,手机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打电话,尤其是买完手机后,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更是让他们觉得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