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进去国棉厂生产区,大门口竟然有持枪的士兵,一步一岗哨,管理及其严格。
工作人员要想进去,必须持有工作证!
姜湘领到自己的工作证,在师傅的带领下进去生产区,然后一路上听着各个车间的区分。
有清花间、纺线间、布机间、印染间、检验间等等。
听着挺复杂,其实很好区分。简单来说,一个是前期给棉花去籽的,一个是仿棉线的,一个是织布的,一个是印染花色的……
姜湘这一组,被分配到纺线间,也就是纺棉纱的车间。
一进去,只见偌大的车间里面放置着一排排老式纺线车,二十来个女工穿着白围兜,戴着小白帽,边捻棉拉线边脚踩纱车,纱锭轻快地转着,发出规律的梭梭声……
姜湘头一回见到这样老式落后的纺线车间,真是大开眼界!
带她们的师傅姓赵,人称赵大姐。
赵大姐一边解释,一边上前演示纺线车怎么用,将搓好的棉条缠在锭子上,一边踩纱车,一手捻着棉条慢慢上扬,一根匀称的棉纱便拉伸延长。
然后摇柄,抽纱,回送,绕纱,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才能纺完一条线。
看着不怎么难,轮到她们这批新人上去,亲自上手做,才发现哪哪都是问题。
不是棉纱不小心拉伸抽断了,就是纺出来的纱线一会儿粗一会儿细,显然不能拿这种次品交差。
前期培训三天,三天过后就是正式上岗。
就这样,姜湘在国棉三厂的临时工生涯,就这么赶鸭子上架开始了。
白天,姜湘进去车间勤勤恳恳上工,车间有师傅盯着,压根不敢磨洋工,只能闷头老老实实纺线。
好不容易捱到中午吃饭时间,去厂区的职工食堂。
花五分钱和一两粮票就能买一小碟萝卜泡菜、一碗白菜汤、两个杂面馒头,勉强应付一顿饭。
姜湘手里粮票不多,都是苗冬青走之前给她的票,只能省着用,有时候饿狠了,狠狠心买一碗肉汤拌大白米饭,吃得头也不抬。
时间久了,认识她的工友们都知道厂花姜湘是个穷光蛋,舍不得花钱买饭吃。
没错,就在姜湘努力适应底层纺织小女工的生活、上工上得半死不活生无可恋的时候,在厂里,稀里糊涂夺了个厂花的名号……
惹得众多年轻小女工见了她目光复杂,哀怨的酸味儿都快冒出来了。
半个月的时间恍然而过。
跨过十二月,来到新的一年,1958年。
这一天,姜湘收工下班,拖着半死不活的身躯回到宿舍,自顾自爬到上铺,钻进被窝,然后装死不动了。
以往空荡荡的304宿舍,如今八个女生陆续搬进来,各自的洗漱用品搪瓷盆毛巾和脸盆架,以及藤编壳子暖水壶,把小小的宿舍空间挤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