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瑶一激动,干脆从床上坐了起来。
夜还很长,她却清醒得不得了,甚至想立刻就去溪边找找有没有自己要的黏土。
当然,陆瑶的理智还在脑子里,她又拢着被子躺下,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了半夜的饼,最后终于精力不支地睡去了。
第二天陆瑶难得八点才起,眼下还有些青。
她心里急着去看溪边有没有她要的泥土,一个早上过得如同大战,匆匆洗漱完,给菜地浇完水,又喂了鸡和兔,就匆匆往溪边走去。
溪边还是一如既往地静谧,只有因为季节变化而变细的水流无声地流淌着。
因为秋天水流减小,溪边裸露出被水长期冲击形成的部分河床,河床上石头和湿润的土壤沙子都有,一看就很有前途的样子。
最表面的一层土上都是沙子,自然是不能用的,陆瑶捡了小棍子作为标记,从河床最靠近水的部分开始算距离,半米一个测试点,分别挖了地表两厘米以下的褐色土壤,十厘米以下的黄色土壤,和二十厘米以下的黄白色土壤。
这些土壤乍一看都比较细腻,虽然不是陆瑶想找的那种天然就黏成一坨的土,但是比她在林子里找到的那些颗粒很粗的土,已经好多了。
采样完毕之后,她在河边将这些土壤分别用水和泥,试图将它们捏成泥条,以此检验这些土的黏性。
最终她发现在横向距离上,距离河床最深处半米到三米之间三个试点的土是最容易捏成形的。
再近水一点,那里的土太稀太软了,简直是烂泥巴,而更远一点,这里的土又太干,颗粒太大。
而竖向距离,则暂时不好区分,因为半米到三米这一个区域内,她挖出的土全部都顺利捏成了成形的泥巴团。
最后陆瑶决定把这些土都捏成小碗,试烧一遍。
由于多年未曾玩泥巴,陆瑶的玩泥巴水平大大下降,做出的碗一个塞一个地丑。
最后她总共做了八个丑丑的小碗,用细树枝在碗底上写了极轻极轻的编号后,放在河边风干了起来。
虽然秋高气爽,但是泥碗的风干速度还是很慢,陆瑶在旁边等得心急如焚,却一刻也舍不得离开,最后只能去破了些篾片竹子到河边来,一边看自己的宝贝泥碗,一边编箩筐打法时间。
总归装东西的箩筐有一个是一个,总能用上的。
陆瑶在河边等到傍晚,泥碗都没风干好,箩筐倒是先编好了,在此之前,陆瑶已经有了九个箩筐,再加上这一个,陆瑶就凑够整数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