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两座矿山给了王怀玉的消息,外面人不知道。但淮安王府的嫡系自然是知道的。原本除了铁矿大家重视些,黑矿山换了粮食还觉得赚大了。现在发现了这个东西的用处后又舍不得了,想着法子想要回来。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我们还是签了契书的。现在这些东西再重要,再值钱,能有粮食值钱吗?”淮安王忍不住怒斥道:“真是一群目光短浅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要有人也要活着才能够有用。我们淮安府现在缺的是粮食,不是那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

准确来说何止是淮安府,整个大齐缺的都是粮食。有粮食才能有人才能有一切。

王怀玉现在可以说是握着最大的王牌。她到北地走了一圈,换回了一座铁矿和一座煤矿,同时也把岭南这些年三分之一的存粮拿出去了。

解决完心中最大的一件事儿,她还打算在北地再逛一圈,把那些能找到的人才通通搂回岭南。

不过很可惜的是有能力的人大多依附着世家,世家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是王怀玉这点小恩小惠可以打动的。

倒是一些小世家或者一些小官员在这一场浩劫中东奔西走,给了王怀玉的可乘之机。可惜这些人身上的习惯和观念已经成了定格,王怀玉轻易不想带回去。

所以她考察了又考察,慎重地挑选了一些合适的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以及有那种科研精神的人。

这些人找的多了,王怀玉便发现他们大多出生于工匠家庭,或者是与一个叫墨家的学派有关。

王怀玉倒是知道墨家,至于匠人。现在的匠人都是入籍的,就跟军籍一样,一旦父辈是匠人,那就祖祖辈辈都是匠人,除非有特殊情况转换,不然就没有办法改变。

这样的制度虽然利于管理者管理,但是不利于社会的流通,不管是技艺还是人才,甚至有的会后继无人。

任何东西一旦垄断就会使大众很难再拥有,王怀玉并不想这样,所以她也一直致力于打破这一个界限,就像岭南的书院,官员衙役的考试。

“好东西都是要交流碰撞,还能让它迸发出更多活力,更多可能,从而促进社会世界的进步。”

王怀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创造世界。像一些在如今看来不合时宜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就会发挥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王华玉抱着自己的理想,岭南人民看到的则是自己生活的改变。所以他们愿意跟着王怀玉去。

阔别一年,王怀玉带回了三百多号各种人才,恰好这个时候技术大学已经修建完一部分,王怀玉也不打算再做另外安排了,直接把这几百号人放到书院里面去教授知识。

这些都是有能力的人,比如能自己制作翻车,知道大齐目前已有的矿物,还有一个就是纯正的农家传人。

这个农家可不只是种田的人,而是真正有门派流传的,致力于研究改善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比如王怀玉让人研究多年都没有眉目的肥料,农家也研究出了简易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