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只要三年内都没有人能做得出玻璃,他们就可以独赚这份钱。琉璃的技术说难不难,有心人一琢磨总能做出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先抢占商机。

“三年太长了,不如先一年吧?而且世家们要的是他有人无,人有他优的优越感。我们后面只要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不愁留不住人。更不用担心他们觉得和普通人用同样的东西掉价。”

优越感、掉价。

在场的人琢磨了一下这两个词,发现王怀玉总结得相当独到。可不就是嘛,这些世家舍得花高价钱买的东西,就是为了买一个优越感。要是知道和大家都一样,怎么可能会要呢。

至于一年的时间,刚好能把玻璃出售在京都这样大地方的人,等他们高价买了玻璃做窗户,他们的新产品也出来了。那现在这些淘汰的东西,低价卖给普通百姓他们就不会关注了。

娄明运又学到了一点,当即给出自己的意见。

“既然玻璃和瓷器差不多,那我们可以用它做花瓶、餐具、日常用品。凡是陶瓷能做的,我们玻璃也尝试一下。如果能做得出来,那售卖的方式就和怀玉说得那样,一样样的推出。”

买什么价钱,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决于能不能做出更有新意的东西。这关系到赚钱的事情,玻璃厂的工人尤其是那几个负责的匠人,狠狠的点头应下。

厂子赚得越多,他们分到的就越多,自然得铆足了劲去干。

玻璃厂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等到了九月份的时候就出了第一批货。这一批货比样品还要透还要亮。

第一批货在十一月初,选了最漂亮的三百件,用棉布、麻布、稻草,里三层外三层的裹好,赶在年节前送到了京都。

作为大齐的皇帝,梁武帝自然是第一个见到且享受到的人。正值年节,各地的官员回京述职或是进奉当地的土特产,王怀玉不想出现合浦金珠、荔浦芋头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所以一直给的都是不太常见但也不难得的东西。

现在,这三百块玻璃则是全大齐都没有的,一送进皇宫,就被梁武帝先瞧了个稀奇。

“荣安这家伙竟然还有这份才华?你看自从她去岭南弄了多少新鲜东西出来,水泥水稻海鲜,还有现在这个玻璃,竟然比西域进贡的还要好。”

梁武帝看着这三百块透明的玻璃,稀奇的转了好几圈,都不知道如何去说。

“不过颜色有些寡淡了,要是能有彩色的透过日光下来,怕是要更上一层。”

大齐的审美以多彩多样为主流,就连穿衣打扮上,颜色鲜艳的衣服和首饰都要更值钱些。王怀玉这一批玻璃透明度高,但太白了,反而不在大家的审美中。

“郡主说这个是用来做窗户的,我们平时用绢布糊窗,虽然轻薄但也不透光,人在里面阴沉也阴郁,不如换上这个透明的好。哪怕是在冬季,外头下雪了,咱们只要糊上这个玻璃,也一样能在屋里欣赏外头的雪景。”内侍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