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页

两人一开始只有能懂破败的茅草屋时,都担心过不了冬天,但第二日,村里就组织了几个青年过来给他们把房子简单的修了修,还给他们去衙门借了农具过来,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及时开垦房子后的几块山地,种点芋头把自己养活。

在刘家村人的帮助下,祖孙两人开了一块荒地种上了平时要吃的青菜,又跟着村民去了几趟山里,发现山上的草药比他们想的还要多还要好,祖孙两人就过上了采药的生活,一点点的把日子过了起来。

后面村里有衙役来说教大家种植药材,还帮忙找药材商来收购,曾老爷子就在山里挖了些生姜、沙姜、艾草、栀子、薄荷等常见的药材回来种。

别的不说,但是生姜和沙姜还有艾草这三洋东西,今年就给曾家带来了不少收入。

村里其他人看到,也纷纷过来讨教办法,曾老爷子也不藏私,只要人来问了就一定说得细细的,可以说时手把手的教给大家了。

因为曾家不藏私,刘家村的人过来也不好意思,每次都带点家里种的小菜小葱,也让曾家两人过得有滋有味了。

“咱们来这岭南算是来对了。”

曾老爷子接过孙女买的麦芽糖,笑得脸都皱了起来,语气中充满了庆幸和感激。

“是呀,村里人都很好,我们今年包点饺子,给各家送去几个,也算是尽一份心意?我听说岭南人过年不吃饺子的,正好也让大家尝尝我们北方的味道。”曾茯苓说道。

“可以,这事你想得周到。村里人待我们好,我们也要投桃报李才行,这饺子一家送去几个,也好让大家知道我们得情谊在。”曾老爷子感叹,“这感情啊,是有来有往才有的,咱们做人可不能小气了去。”

曾茯苓抿嘴一笑道:“爷爷放心吧,我都知道呢。”

“只是今天采买,发现今年的面价又贵了,麦芽糖的价格也比两个月前贵了五文。”曾茯苓有些担忧道。

几文钱的价格波动,对他们这样的老百姓来说,是一家人几天的盐钱了。

“有钱买点粮食回家放着,岭南产稻米,面的价格高些也正常。”曾老爷子安慰道。

照他来看,岭南这里除了瘴气伤人难以居住外,其他的比北方还要容易生活。

和曾家一样,被崔家带来岭南的这一批人,今年都赚了不少。被分到容县上坡村的廖永钱一家就是。

他们家当时带的时候,是真的拖家带口,一家老老小小共有八口人,来了之后因为有一点木工的手艺,在衙门里做了专门的登记,然后就分到了木材丰富的上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