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归根结底还是要唐子帧自己拿主意,他便站在一旁,不多说什么。
唐子帧想了想还是应了。他比晏庭卓以为的还要心软。
王瓦罐得了个王元良的新名字,蹦蹦跳跳地跟爷爷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村长高兴地眉毛都快飞起来地来跟晏庭卓求证:“听说你们有意开私塾了?”
有意是有意,但没打算开那么早。他不动声色地问:“就是先教几个孩子认认字,这又是从哪里传的消息?”
老村长嘿嘿一笑,道:“还能是哪?王家呗!老王头说带孩子拜师了,神气的不得了。好几家人都问到我这里来了。”
这个事情,唐子帧还没想好,所以晏庭卓没有把话说死,就说:“这是个大事,我们得商量一下。”
老村长畅想了一下,脸上迸发出神采,激昂地道:“要是开私塾,村里必然支持到底!”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老村长甚至连私塾盖哪里、砖瓦需要多少、找谁干活都想好了。
他心里对什么汉子双儿的并没有什么执念,能教、会教、愿意教,有真本事,那就够了!更何况当初唐秀才的名次比晏秀才高,那肯定是唐秀才学问更好啊!他巴不得是唐秀才教呢!晏秀才要是当了先生,他还怕他把孩子们打坏了!
但这事他说了也不算,只能怀揣着希望先回家,满心祈祷着唐秀才能多多上心一些,早日答应。
不过,眼下另有一件大事,大家也暂且顾不得私塾了——那就是造龙骨水车的事。
宝桐村这里晚了一步,县衙已经在其它村子把龙骨水车推广开来,倒是宝桐村落后于人。
许多人家翻完地还要种玉米、花生、豆子,对浇水的需求也是迫在眉睫。
既然知道有水车可用,这东西还是早些造出来为好。
这次,晏庭卓亲自跑到县衙,靠袁康安的面子请了有经验的小吏和匠人。他们到了村里之后,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大伙自发地听从安排,能干活的都跑去挖渠,这边在造水车,那边在挖渠,两边齐头并进,硬是将需要十几天干完的活压缩到五天。
建好之日,所有人脸上都带着莫名的兴奋。
看着横在河边上的水车,有年轻小伙子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我来试试我来试试!”
他上去按照指示踩到踏板上,一使劲,果然见那刮板将河里的水刮了上来,水流徐徐灌入沟渠中,田边的土壤渐渐的变得湿润。
“果真行!”小伙子兴奋地蹬了好几下,被他后面的人扯了下去。
“我也来!”
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连老村长最后都试着蹬了几下。
“好好好!这比挑水省力气多了!”他兴奋不已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