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页

内阁如今的六位大臣, 都是先帝时候提拔的老臣,就连最年轻的姜阁老, 也已经五十有四,实在不算年轻了。

皇帝正值壮年, 对边境交战用兵、改革吏治民生,都是大刀阔斧的作风,然而有什么办法往内阁一提, 老大人们先摇起头来, 皇帝就是再有主意,也不能和这几位股肱之臣对着干。

毕竟, 下头的州县父母官,有一半是内阁的门生, 府台以上的官,又有一半是内阁的故旧,内阁这里不赞同, 圣旨就是发下去了也没人好好办差。

这么着, 杨舅老爷才四十多岁,已被皇帝给列进了内阁大臣的人选中。

自然了, 杨舅老爷也不能一口气就从南直隶总督迈进内阁,得先在京里历练个一二年,等到时候“办差得力”,自然水到渠成。

秦贞娘虽然与舅家相熟,却也数年未见了,依稀记得舅舅家的小孙子比两个弟弟大些,小孙女也七八岁了,便出主意送些孩子的玩物和金手镯等。

秦芬点头在纸上记下一笔,还不忘把两个弟弟提一嘴:“男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不懂,不如叫平哥儿他们去想,到时候叫小子出门买了,只说是两个孩子送的礼,杨家的姐儿,便由我们送几件新鲜首饰。”

她忽地想起一事,顺口问了:“既是舅老爷进京,那杨家的大侄子,是不是也要进宫伴读去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秦贞娘摇摇头:“沛哥儿比纪王大了好几岁呢,早开蒙读书了,不是合适的伴读人选。”她看着账册,细长的手指一行一行指过去,头也不抬地说一句,“便是年龄适合,舅舅舅母也不会让他进宫的。”

虽然秦贞娘没说缘故,可是秦芬却对那素未谋面的舅老爷舅太太肃然起敬。

照着身份,杨家是最受皇帝看重的外戚,若是想保住一家的荣华富贵,跳一跳就能够着那伴读的身份了,可是听秦贞娘的话音,杨舅老爷夫妇却是不曾动过心思。

除开年龄不相合,只怕还有一份自傲和清醒在里头,哪怕靠着裙带爬上去了,也必不长久,杨家的子孙,不必也不能靠裙带出息。

只有这样的理智和自持,才能教出昭贵妃那样滴水不漏的性子。

秦芬想一想,觉得杨家舅老爷只怕是没什么缺的,杨家的家底厚,那位舅太太能指点杨氏,自然也是个精明强干的,他们要什么没有,哪用得着旁人送,干脆把金陵这里的新奇东西送些去。

于是便与秦贞娘商议:“舅老爷进京,估摸着是十月里了,外头有冬酿酒了,给买上几坛送去,再买些鸭油烧饼、风鹅、风鸭等物送去,到时候摆席用得着。”

秦贞娘立刻明白了秦芬的意思,点头称是:“你这法子不错,舅舅舅母才进京来,还不知这里风俗,说不得厨子做出来的菜还是苏州风味,那甜滋滋的红汤面,只怕金陵这里人吃了要说怪,是该送些金陵土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