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朱子所言那般“法者,天下之理,礼字、法字实理字,日月寒暑往来屈伸之常理,事物当然之理”,法律是天下事物生出的自然之理,而判词当然也应该合乎情理,合乎人道。[2] 这不仅是大周有,也是承继了历朝历代的规律。
判词题一共五道,分别为“仪礼司失仪”“官员赴任违限”“出纳官物有违”“讲读律令”和“失占天象”。[3]
宋知意略略看了一遍这无题,能让他有发挥的余地,体现法律是自然之理,有温情的,只有那道“讲读律令”。
讲读律令,是说有个人自诩读了万卷书,就夸夸漫谈约法三章。然律令,应当是为民的律令,有律令,能使民不称冤,而不是炫耀才干的资本。
宋知意想到此,提笔写下:有律令以治之,则民不称冤,而生杀允当。惟讲读以求之,则官无滞牍,而出入咸宜。今某自谓读书万卷,漫言约法三章……应速警官箴,以慎民命。[4] 宋知意先点名律令对百姓的重要性,再写漫谈律令的坏处,最后写道这种行为应当略施小惩制止,以维护律令的权威,审慎地对待民众的性命。
宋知意对自己的回答还算满意,现在他只剩诏、诰、表内选答一道了,但天此时天色渐暗,听着隔壁考生愈发急促的咳嗽声,宋知意决定还是早点入睡休息。
虽然人要休息了,但这考场的北风也没有要消停的意思,入夜后还越发大了。平常只能在屋里头听到的风声,现在格外清楚地从耳边挂过。宋知意缩在被衾里,昏昏沉沉之间听到了鼓楼的敲钟声,已经是深夜了,但隔壁号房还有隐隐的烛光传来。这考生下午病成那样子,现在还熬油夜战,宋知意不禁替他感到有些担心。
但写了一天,宋知意自己也已经是疲累至极,他看着那烛火在贡院墙上映出的一道道摇曳的银子,也渐渐地睡去了。
不知睡了多久,宋知意就被一阵窸窣的声响给吵醒了。他迷迷蒙蒙间睁开眼,见天依旧是沉沉地黑着,并没有要天亮的迹象。鼓楼的钟声杳杳传来,在这漆黑得夜里显得有些可怖。
现在似乎才三更天,宋知意有些费力地朝声响的方向转动眼珠,却发现隔壁号房前黑影幢幢,有好几个人站在那号房面前,一盏微弱的小灯被他们提着,虽有灯罩,可在大风中还是仿佛虽是要熄灭一般。
其中有一个人探身进去,将一个单薄的身影从中搬了出来——正是白日里在咳嗽的那个考生,看着一动不动,不知是不是已经……
宋知意一下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松开了手中的被衾,对外边搬人的衙差道:“他,他……”可卡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差役将那考上放在担架上,回头看了宋知意一眼,道:“你别慌,他是高热晕过去了,还有气儿。”
“这样啊,”宋知意这才略微定下神来,又对差役道:“等一下。”宋知意说完,很快从考篮的最外层中拿出了几片参片,递给了差役,道:“这是我带的参片,能否给他含上?我瞧他昨日就已经染上风寒了。”
差役接过,将参片放进了考生口中,便几个人抬着那考生走了。